课件编号1000264

2012高一历史 新人教必修1 第16课 抗日战争 教案1

日期:2024-06-0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4次 大小:5434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12,高一,历史,新人教,人教,必修
  • cover
学校 实验高中 学科 历史 编写人 李国令 审稿人-王明强 《抗日战争》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6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日本的侵略以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史实;了解日军侵华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掌握抗战胜利的史实,分析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提供资料、创设情境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组织课堂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自强不息的民族,培养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结合现实,正视历史,树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期间的滔天罪行。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难点:中国抗战的三个战场的作用以及相互关系。抗战胜利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全面分析了抗战胜利的原因,突出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作用,理解抗战胜利的重要历史意义。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对中国近代史认识还可以,尤其抗日战争。因此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为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从而是学生能参与其中,而达到能学会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用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导学(学案见后面)。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抗日战争》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播放日本无条件投降的记录片片段,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引言部分。 (板书第16课 抗日战争)。 提出问题:“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的胜利。为什么多次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而最后的抗日战争中国能够赢得胜利?使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节内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了解日本侵华活动和滔天罪行,全面侵华的标志及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形成。 板书:一、全民族抗战 (1)日本的侵华活动 师:帮助学生了解复史以来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从世界史的角度介绍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出示投影)日本侵华进程: 学生阅读P35“历史纵横”和课文九·一八事变插图,归纳出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步骤不断升级,使中华民族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也不断激化,真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 (2).卢沟桥事变(1937.7.7) 师: 1937年爆发的卢沟桥事变,加快了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步伐,既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3.全民族抗战 得出结论:统一战线的建立是由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符合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利益的。 探究点二:战争是残酷的,犯下的种种反人类罪行的日本侵略者,也曾是上有父母下有妻儿的人,是什么使他们从人变成了灭绝人性的恶魔,日本右翼否认日军在侵华期间制造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认为只是在战争期间的某种屠杀,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板书)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答案提示:受到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日本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这种民族特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