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05184

中考语文提升课堂:初中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三法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2次 大小:166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提升,中考,语文,课堂,初中,古诗词
  • cover
中考语文提升课堂:初中古诗词鉴赏能力提升三法 古诗词鉴赏是中考重要的能力考核项目,也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学素养之一。优秀的古诗词,其遣词造句极为凝练、含蓄,其意蕴极为丰富,让人回味无穷。初中古诗词鉴赏极大地涵盖了诗意、境界、魅力、文采等等方面的品鉴。正是在鉴赏中,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贴近诗之灵魂,穿越百代岁月。理解,激赏,认同,共鸣……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古诗词鉴赏方法做一些剖析。 一、素读品鉴,直面诗词文本之意 所谓“素读”,就是纯粹与诗词照面,对诗词展开最原初、最本真的品赏。首先,对一首原汁原味的诗词,不应有先人为主的成见。“素读”就是剔除各种外在干扰,直面诗词本身。“素读”关键在于“以诗识诗”,而非“以人识诗”。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能够完成与诗人、词人,与诗词本身的对话,这种对话是一种特定对话。 比如阅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直面文本内容,学生就可以客观感受到一个流浪天涯的羁客在秋天孤独旅程中寂寞、惆怅、疲惫、苍凉、冷落的意绪,从而走进“秋思之祖”的特定境地。 首先,要读准字音,读出音韵之美。学生反复玩味“鸦”“家”“马”“下”“涯”等字的韵脚,一种节奏感、整齐感扑面而来。 其次,要求读出情韵、意韵。“枯藤老树昏鸦”,一派苍凉、孤寂、冷落的暮色景象;“小桥流水人家”,转而显示出一种亲切、熟稔、宁静的田园风光。读着读着,学生有一种心灵回暖的趋势。“古道西风瘦马”,学生在读中想象:“我”骑着瘦马,踽踽独行于古道上,西风强劲地吹着鬓发。此际,文势低落下来,读者心情也低落下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成了“我”的抒怀独白。 二、场景还原,只身走入诗词之境 诗词鉴赏要成为穿越时空的对话,就必须进行场景还原。场景还原,能去蔽,去应试之蔽、去意义遮蔽之蔽。古人创作诗词与今天有了时空距离,因而后人在品鉴时,总是会“我注六经”。这样,就会形成对诗词的误解、误读,让读者走入诗词品鉴误区。通过场景还原、去蔽,以特定文化背景为依托,能真正走入诗词之境。 比如品读《江南逢李龟年》,全诗仅二十八个字,但却是缩微版的玄宗盛衰史,是绝句版的长恨歌。其笔墨之凝练、感情之浓烈、内涵之丰富、韵味之悠长、叹息之深沉,都达于极致。鉴赏时,须将其放置到安史之乱背景中理解。开头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表面上看是寻常大白话,其实不然。首先就是岐王和崔九,岐王是唐玄宗弟弟,崔九是唐玄宗宠臣。他们不仅是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更是艺术家保护人。只有弄清了岐王和崔九,才能真正把握诗歌。“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不仅是物质的“开元盛世”,更是艺术的“开元盛世”,是极有分量的。而“寻常见”“几度闻”,更说明李龟年、杜甫二人当年出入王府之身份,杜甫就用简洁语言将其勾勒出。试想,如果不还原诗歌场景,能理解诗歌吗?能走近作者吗? 诗歌的潜台词太丰富了,故人走死逃亡、百姓水深火热、贵妃娘娘命运悲惨……奇异的缘分、沉重的思索、悲喜交加的叹息,一种历史沧桑感,诗人感慨万端,心潮澎湃。无怪乎清代邵长蘅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三、重构家园,在诗词灵魂中诗意栖居 诗词不仅具有文本原生价值,这是文学鉴赏视域中的诗詞;诗词更具有素养提升价值,这是个人成长视域中的诗词。还原古诗词的价值,必须重视学生的鉴赏主体地位,只有将品赏权利赋予学生,将品赏时空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品味,古诗词之于学生,才具有精神丰盈、生命润泽的价值。在古诗词鉴赏中重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才能让学生的灵魂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居”。 任何一篇诗词的品鉴,或写景,或抒怀,或思乡,或报国……我们在定义主旋律之后,更为细节的韵律结构、情感层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