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44714

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12479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纲要,12课,宋夏,金元,文化,教案
  • cover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 了解两宋在文化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发展。 学习目标 1、唯物史观:本节课讲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都体现了唯物史观,经济发展促进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的发展。 2、时空观念:儒学发展,宋词元曲、科技、少数民族文字,都体现时间、空间的变化及时代特点。 3、史料实证:通过史料阅读,加深对宋元儒学内容、影响的理解记忆。 4、历史解释:对宋词元曲概念、特点的理解。 5、家国情怀:理学对民族性格形成的影响,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难点 重点:宋代儒学的思想主张及其特征。 难点: 1.结合理学的内容理解其社会影响。 2.儒学复兴原因,影响,三大发明影响 学习过程 一、儒学的复兴 复习 魏晋时期佛道何以冲击儒学? 传统儒学充斥着伦理说教,却不能对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释和安慰。汉唐儒学简单的思想体系,已不能应对人们的各种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权威的解释能力。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①社会: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儒学不能维护政治统治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传统儒学纲常伦理; ②外因:魏晋时期,佛(“轮回说”“因果循环”)道广泛传播,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 ③内因:儒学自身缺陷:汉末,儒学走向谶纬化,神秘化;儒学在思辨性、理论性和对人的终极关怀上存在不足;孔孟儒学只是伦理原则和教条,缺少世界本源和终极目标的理论论述 ④其它: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呈现思想融合的景象; ⑤其它:唐宋,社会文化环境宽松,兴起儒学复兴运动。韩愈提出“道统论”(正统儒学的承继关系),李翱提出“性命之源”。 (一)儒学复兴运动 1.背景 (1)思想:从三国到五代,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政治:统治者要求重建伦理纲常以维护封建统治 (3)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主张:为现实服务、口号 “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张载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中,已经开始使用“理”这一概念 3.影响:被称为理学或道学的学派影响逐渐增大 (二)程朱理学 理学含义:理学是以“理”为核心,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1.代表:北宋“二程”程颐、程颢,南宋朱熹 2.思想主张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类社会如何运行?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朱子文集》 (1)宇宙观: 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也称“天理”。 (2)人生观:“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河南程氏遗书》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朱文公文集》 (门人)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朱熹)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朱子语类》 人欲:违反社会规范的,不正当的欲求。 根据“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 (3)方法论:“格物致知”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格:深刻探究、穷尽 物:万物的本原 致:推致、穷尽 知:对于天理的真知 小结 程朱理学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指的宇宙的普遍法则,是事物的规律,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