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47571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9.2《项脊轩志》教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5次 大小:272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9.2 项脊轩志 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品读亲情,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提高阅读诗歌阅读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本文,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品通过平常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感情的技巧。 难点:有意识培养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一、导入新课 从古至今,书斋一直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家园,它有时反映作者的志向,有时寄托自己的情怀,或自勉,或自嘲,比如刘禹锡的“陋室”、蒲松龄的“聊斋”、陆游的“老学庵”、沈从文的“窄而霉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归有光的这间小小的书斋,听听他的光阴故事,学习这篇被称为“明文第一”的《项脊轩志》。 二、写作背景 归有光主要生活在明朝嘉靖、隆庆时期,当时明朝的统治者十分昏庸,长期处于清贫生活中的他敢于正视现实,其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时代矛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由于归有光生平足迹不广,他的散文题材较狭窄,只能从身边琐事着笔。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也是他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那里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伤。《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选入教材时删去了“项脊生日”段议论。 三、作者介绍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 归有光9岁能属文,后以同邑人魏校为师,诵经史,习古文。嘉靖十九年(1540) 中举人。其后20余年,8次会试不第。嘉靖四十四年(1565)始中进士,授长兴知县。后官至南京太仆寺丞,留任内阁制敕房,参与撰写《世宗实录》。 归有光与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推崇“唐宋八大家”古文的既成传统,自觉提倡唐宋古文,被称为“唐宋派”。归有光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很受时人推崇。 主要作品有《项脊轩志》《先妣事略》《寒花葬志》等。有《震川先生集》传世。 四、题目解说 《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项脊轩”是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室。归有光祖上在昆山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用“项脊轩”来作室名含有怀宗追远的意思。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风貌,以写景为主,字里行间倾注了作者对先继续按的由衷喜爱。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对家庭生活琐事的回忆,充满悲情。 第三部分:(第4-5段)补写项脊轩的变迁和逸事,表达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六、全文分析 1.修葺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修葺前的项脊轩狭小、破败、昏暗。作者渲染其衰败、阴冷的气氛,欲扬先抑,为下文写项脊轩修葺后的幽美可爱做铺垫。 2.修葺后的项脊轩有哪些变化? 不再“上漏”,室内“洞然”,庭内“杂植兰桂竹木”,栏楯“增胜”,修葺后的项脊轩环境幽美,极富情致。 3.谈谈结尾是如何借物抒情的。 结尾以描写庭院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收束全篇,看似随意,却意蕴无穷。看到树,自然想到植树之人,想到妻子当年的音容笑貌;如今,物犹在,人已去,眼前的枇杷树已“亭亭如盖”,犹如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缠绵不尽。作者明写树,实则托物抒情,寄托了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