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节 海水“晒盐”(第2课时)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1.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 水中的溶解限量? 2.猜想假设: 小贴士 控制变量法:如果有许多因素会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研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要控制其它因素保持不变,只研究这一个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活动一:探究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限量的影响因素 (2)温度 (1)溶质的种类或性质 (3)水的量 3.进行实验 参考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盛有5mL水的两试管内分别加入1g熟石灰和,振荡观察溶解情况; 2.向盛有5mL水的两试管内分别加入3g硝酸钾固体,振荡,观察晶体的溶解情况,再给试管加热,观察晶体的溶解情况 3.用量筒分别量取5mL、10mL水,分别加入2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硝酸钾晶体各3g,振荡观察现象。 硝酸钾完全溶解而熟石灰没有完全溶解 常温下硝酸钾未完全溶解,而升温后硝酸钾晶体全溶于水 4.得出结论: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受溶质种类(性质)、温度、水的量等因素的影响。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讨论:有人说饱和溶液一定就是浓溶液、稀溶液肯定是不饱和的,你认为对吗? 1.在一支盛有5毫升水的试管中加入1g硝酸钾晶体,振荡试管,观察溶解情况。 2.在一支盛有5毫升水的试管中加入0.1克的熟石灰固体,振荡试管,观察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 1g硝酸钾晶体完全溶解,但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问题:请问哪种溶液比较浓?饱和了吗?在现在这两种溶液中,是饱和溶液浓呢?还是不饱和溶液浓?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如常温下的熟石灰饱和溶液,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Ca(OH)2为0.17g,为稀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但是,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如果要比较不同种物质溶解限量的大小,应该限定哪些条件呢 一定温度 达到饱和状态 溶剂(通常指水) 100g 一定量 溶质的质量 单位是g 活动三:认识溶解度 化学上通常用溶解度来表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的大小。 溶解度: 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20℃时,蔗糖的溶解度为204g的含义是什么 外界条件:一定温度 溶剂的质量:100g水 溶液的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单位:g 溶解度四要素 活动三:认识溶解度 1.20℃时,10g食盐溶解在100g水中,所以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100g水中溶解了36g食盐刚好达到饱和,所以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3.在20 ℃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了33.3g氯化铵,所 2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33.3。 4.在20 ℃时,100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24g,则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g。 5.在20 ℃时, 200g水中溶解了72g食盐刚好达到饱和,所以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72g。 6. 20 ℃时,136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里含硝酸钾36g,则2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6g。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溶解度/g 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3.3 31.6 20.9 45.8 63.9 85.5 138 168 202 246 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溶解度曲线 110 . . . . 200 100 60 70 50 10 20 30 40 80 90 100 110 180 170 160 150 140 130 120 190 50 10 20 30 40 0 90 60 70 80 . 硝酸钾 . . . . 温度/℃ 溶解度/ g 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描绘出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的曲线。 活动三:认识溶解度曲线 (数形结合法)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 几种固体物质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g 溶解度/g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