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64333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相见欢》《如梦令》导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4-06-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7次 大小:215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浣溪沙
  • cover
一抹夕阳映眼底,百般滋味上心头 ———《浣溪沙》《相见欢》《如梦令》群文阅读课 学习目标: 自学理解这三首词中“夕阳”意象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探讨诗词中“夕阳”意象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学习重点:探讨诗词中“夕阳”意象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资料链接: 意象: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   如秦观《满庭芳》中的词句: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中的“斜阳”“寒鸦”“流水”“孤村”已经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物象,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全部浸染了词人的哀伤和忧郁,它们是主观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新物。 2.词理解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夕阳西下几时回? ”一句寓情于景,请简要分析此句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实中有虚,蕴含哲理,蕴含什么哲理? 首句写词人对“花落去”而终究无力挽回的叹惋,抒发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次句借“燕归来”抒写因美好事物归来而欣慰。所包含的哲理是,人事兴衰,无往不复。(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的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呼应的句子:无可奈何花落去。 相见欢①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①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3分) 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景物,“秋色”“夕阳流水”1分;特点,“冷落萧条”1分;感情1分。共3分】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前面直抒胸臆,“中原乱,簪缨散”,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 ”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 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托“悲风”把泪吹过扬州去,洒到论陷的故乡,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抒发了对故土的深切怀念之情,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前为“直抒胸臆”1分,感情1分;后为“拟人”,或者答“含蓄深沉”1分,感情1分,共4分】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画面。(3分) 暮色中船却误入荷塘深处,作者不由得惊呼:怎么把船划出去?叫声惊醒了鸥鹭,飞向天空,霎时,人声、水声、鸟声交织在宁静的湖面上。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反映了词人早年无忧无虑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3)说说《如梦令》“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2分)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预习单 能有感情地(背)诵读这三首词。 熟读书上注释和小字,以及上面的资料链接,弄懂这三首词。 三首词分别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词人的情感?哪个是共同的意象?“它”在三首词中情感表达上的作用相同吗? 意象 共同意象 共同意象在情感表达上的作用 《浣溪沙》 《相见欢》 《如梦令》 请写出含有“夕阳”“落日”“日暮”等意象的诗词,并思考这个意象的作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