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80941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日期:2024-06-0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39871334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5课,青铜器,甲骨文,课件,教案,视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青铜器与甲骨文 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青铜制造业的基本史实和特点。 知道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了解甲骨文发现的基本史实和影响,知道甲骨文的造字特点,培养观察、想象、归纳概括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中国通史之周朝青铜器的繁荣 2.图片 中国赠送给联合国的世纪宝鼎 香港同胞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铸赠的香港宝鼎 港澳同胞向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铸赠的澳门宝鼎 西藏民族团结宝鼎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禹铸九鼎,像九州”。) 二、讲授新知 目标导学一: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一)夏朝的青铜器代表 1.考古发现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5件红铜铸造器物,均属于礼仪用器,距今4000多年。 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铜镜是迄今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铜镜,距今4000年。 2.特点一:规模大 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而铸造,因鼎内壁铸有铭文“司母戊”而得名。鼎高1.33米,长1.10米,总重量达832.84千克,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当时铸造这样一个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 3.特点二:工艺精美 我国现存商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四羊方尊。商晚期偏早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千克,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现藏于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 4.特点三:品种繁多 酒器: 水器: 食器、乐器、兵器、生产工具等。 5.特点四:造型独特 (二)商朝以后青铜器的特点 1.青铜器的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用途较广泛,功能也由食器发展到礼器。 2.青铜礼器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功能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是什么意思?比如课本相关史事提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的鼎簋制度。那么,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3.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 趁热将青铜溶液倒进模和范中间的空隙中 (三)知识小结 商周时期青铜器繁荣的表现是什么? 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分布广泛、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一)视频激趣———中国通史:商代的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多亏了那个大夫 (二)明白概念 1.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甲骨文记载的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3.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三)探究活动———猜一猜 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 你为什么能够认出这些古老的文字呢? 那甲骨文还有其他造字方法吗?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甲骨文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 2.象形字: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 3.指事字: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4.会意字: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5.形声字: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 文字演变过程(视频资料) 6.意义: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7.汉字发展特点:复杂到简单 形象到抽象 三、课堂小结 汉字造字方法 (1)象形: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甲骨文中约 40%都是象形字。 (2)假借:假借字是中国古书中的用字情况之一,其产生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未加以考虑形体因素造成的。 (3)会意: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形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