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093955

4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6次 大小:205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教案
  • cover
《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诗人的相关情况和本文的写作背景,积累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领悟诗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方法; 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赏析诗歌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学会从动静、虚实、情景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讨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一首《七步诗》,里有一名句,“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诗人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中国有句古话:“虎父无犬子”,曹植这么优秀,那么他的父亲,曹操,也定不是等闲之辈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曹植的父亲曹操的一首诗《观沧海》,看看他的文学才能如何呢? 知人论诗 问:对于曹操,同学们知道与他有关的哪些信息呢? 预设:望梅止渴、奸雄、枭雄...... 曹操其人。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擅长诗歌创作,代表作有《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龟虽寿》等。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曹操是“建安文学”的主将和开创者。建安文学: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乐府诗:“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其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可以配乐演唱。题目多见“行”“歌”“吟”“引”等字眼。 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两遍; (二)请一位同学读,另一位同学进行点评并再读; (三)介绍创作背景,推出朗读所带情感; 创作背景:诗歌是曹操率军东征乌桓胜利后,凯旋途中所作。乌桓当时是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同时,南方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了谋士郭嘉的建议,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东征,直到当年九月胜利回师,途径碣石山而作。所以,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喜悦、踌躇满志、信心满满......) (四)播放录音,全班齐读。 分析诗歌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读得差不多了,那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具体写了些什么呢?) (一)题目:《观沧海》,交代下文所做之事是观看大海。 (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向东登上碣石山,观看大海,看到了什么呢? (三)“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大海里的水波荡漾,海边山岛高高耸立。(还看到什么呢?) (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山岛上树木葱郁,各种草木繁茂。秋风出来树叶瑟瑟作响,大海波涛汹涌。(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壮阔、雄浑;当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时,他又有想法了,想到了什么? (五)“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若”,“好像”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象; 2、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由海洋中产生的。在曹操的想象力,眼前的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蕴万千,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啊?这里,作者写大海,其实是通过大海写了自己的情感———胸怀博大、踌躇满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