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05321

2021-2022学年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0次 大小:1939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1-2022,26课,过渡,社会主义,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 cover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历史性转变,突出一个“新”字。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二是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的创新。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教材主干内容:本课正文内容包括四个子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权的巩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们以新中国成立为历史脉络,凸显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及其成立的意义。而人民政权的巩固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既是新中国政府执政能力在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上的体现,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导入部分:介绍了开国大典,强调本届政府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合法政府,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最早宣言。   历史纵横:包括四则:《论人民民主专政》、“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战斗英雄杨根思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三个方针,四则内容都是对教材正文部分的细化和具体史实概述,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正文内容。   史料阅读:共有两则,一是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二是周恩来在亚非会议补充发言中的一段,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思之窗:为习总书记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讲话。   思考点:理解土地革命是“中国人民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和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核心概念: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外交的重要方面是改善和发展同新兴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此环境下提出,用“四”个“互”字和一个“共”字概括出新型国家关系的总体特征,并在发展中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2.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提出,可以概括为“一化三改造”。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对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起着决定性作用。三大改造是工业化的两翼,不是单纯地为改变生产关系而改造,是为了加快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对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有着决定意义。   二、教学立意   本课围绕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展开。新中国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成果又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现代史阶段。依据课标,本单元有7个要点4个难点,本课包含其中3个难点,凸显本课的重要地位。   1.课程标准要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   2.教学目标:   通过整理和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筹备过程以及新中国建立历史意义的历史依据,认识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使新中国的形象和民族复兴的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   通过小组学习完成表格,理解新中国政府通过对新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建构以及国际形象的树立,展现出来的执政能力和政治智慧。   通过讲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理解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含义。?   3.本课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巩固新生政权的举措、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难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的深远意义。   三、教学设计   导入:从2019年国庆阅兵照片闪回播放历年国庆阅兵,突出变化,最后定格在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展示教材导言部分,带领学生体会,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环节一:中国历史的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