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社九上第一单元第三课 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19世纪后期,由西方传人中国的近代交通工具是( ) A.轮船、飞机 B.汽车、火车 C.轮船、火车 D.汽车、轮船 2.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一新国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 ) A.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B.礼仪风俗的简洁化 C.民间服饰的西洋化 D.民族经济的工业化 3.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打长途电话 4.“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IEi}L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 A.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 B.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中国近代学校开设修身课程 D.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 5.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A.19世纪中期 B.20世纪初期 C.20世纪中期 D.21世纪彻期 6.下列礼仪体现平等思想的是( ) A.作揖 B.下跪 C.叩拜 D.握手 7.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传人中国,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假如你是一位已经接受新事物,辛亥革命后生活在上海的政府官员,你不可能( ) A.坐轮船或火车出差 B.向上司行跪拜礼、称“老爷” C.发电报问候亲人、与朋友照相 D.在报纸上看新闻、休闲时看电影 8.某电视台拍摄了一部反映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以下镜头不正确的是( ) A.人们坐在家中读报纸 B.男主角上街被剪掉了辫子 C.剧中人物穿着中山装、西服、新式旗袍 D.人们见面就叩头,口中称着“大人”“老爷” 9.“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此“令”的颁行时间应是( ) A.1898年 B.1912年 C.1919年 D.1927年 10.民国元年9月,《申报》刊文:“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司仪)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上述报道,充分说明辛亥革命后( ) A.女子享有婚姻自由 B.社会风俗有新变化 C.西式婚礼成为主旋律 D.西式婚礼不受欢迎 11.(2021九下·杭州开学考)20世纪初的上海街头,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下列有可能出现的是( ) ①人力车业生意萧条 ②新开办的电话局营业 ③人们传阅《马关条约》签订的新闻 ④听到“先生”“女士”的称呼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1904 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 A. 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D.标志着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绪二年(1876年),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参加淞沪铁路通车典礼的一位记者在《申报》上写文章说:“火车为华人素未经见,不知其危险安妥,而(乘客中)妇女及小孩竞居其大半……先闻摇铃之声……又继以汽笛数声,而即闻作响声者,车即由渐而快驶矣。坐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注目凝视。” 材料二:光绪六年(1880年),曾任台湾巡抚的刘铭传上了一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