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标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一年级孩子的学习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照课标,本课的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一个偏旁:目字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语气变化。 情感目标:体会要去远足之前那种兴奋、期待、急切与向往的心情。 教材分析 《明天要远足》是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儿童远足前夜的动作和心理,展现了儿童因期盼远足而情绪起伏、难以入睡的情景。 本单元以“学生成长”为主题编写,编排了《明天要远足》《大还是小》《项链》3篇课文,语言富有诗意和童趣,优美又不失活泼,感情真挚而充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基于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本课教学设计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因为小诗所写的就是孩子们常有的内心活动,所以学生读起来特别亲切。文中主人公的心情或许就是学生刚刚有过的心路经历。与文本零距离就是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大优势。 上一单元学生有过阅读三首儿童诗的经验,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感受与揣摩,并且表达个性化的理解。放手让学生口头模仿创作,丰富学生的语言实践。 教学设计 环节一:猜想远足,谈话揭题 1、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出示图片,让学生猜猜哪一张是远足? 2、借助图片感知“远”和“近”。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远足是什么,感知“远”是相对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充满期待。】 环节二:联想远足,读文识字 (一)初读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二)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生词。 2、指导难读生字。 3、学习“明”、“睡”,引导发现。 【设计意图: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现汉字的奇妙,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环节三:遐想远足,感悟心情 (一)自由读全文,思考:明天要远足,今晚的“我”在干什么?心里在想什么?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比较有限,用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远足前夜动作和心理的描写。】 (二)学习第一、二小节 1、指名读,小主人公在干什么?想什么? 2、认识破折号。 3、指导朗读,注意读好问句,读出“我”的心情。 4、学习“那”“海”、“洁白”、“柔软”,学会举一反三理解词义。 5、指导书写:同、学。 【设计意图:第1、2小节句式相同,用第1小节为例逐句指导朗读,在读好每一句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学习第三小节 1、指名读,小主人公在干什么?想什么? 2、指导用“才”练习说话。 3、指导读好第3小节,注意读出和前两节的区别。 【设计意图:从《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关于诗歌的阅读教学目标出发,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调动自己的体验与想象,感受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体会人物情感,积累课文的语言。】 环节四:畅想远足,想象说话 翻过来翻过去,小主人公还会想什么?借助图片引发想象,引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