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51453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案

日期:2024-05-0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9007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科,2017,四年级,上册,声音,怎样
  • cover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分析: 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科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关注、研究与人类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本课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基础上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状态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与旧教材相比,本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声音产生的学习,为下面学习声音的传播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声音都已经有了许多直观的感受,获得了许多关于声音的知识和经验。他们对声音现象很熟悉,但并不一定真正了解其中的科学知识,也不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本课将通过在学生已有的有关声音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有趣的“牛奶跳舞”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对多个物体的实验,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并进行假设性解释,进一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在学生的多次实验与思考中建构“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3.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三、科学态度目标 1.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观点; 2.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STSE) 1.科学技术随时都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理解“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难点: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区别,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钢尺、橡皮筋、小鼓(或铁盘)、小米(绿豆)、音叉、铜锣、乒乓球等。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1聚焦 1.谈话:上一节课中,我们静静的聆听了很多美妙的声音,感受到声音的变化,我们自己也能发出多种不同的声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观看视频:《酸奶起舞》 3.猜一猜:视频中是酸奶放在了音箱上,为什么它会随着音乐起舞呢?跟声音的产生有什么关系呢? 2探索 1.过渡 (1)提问:刚才看到了酸奶起舞的现象,我们有了自己的猜想,猜想是对的吗?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材料来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否定自己的原来的观点。 (2)解释概念:振动———在力的作用下,一个物体不断重复地做往复运动, 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2.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a.敲击音叉发出声音 b.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