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51773

教科版(2017秋)四年级上册3.6 运动的小车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09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3454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科,2017,四年级,上册,运动,小车
  • cover
教科版四上第三单元第6课《运动的小车》教学设计 课题 运动的小车 单元 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 学习 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任何物体工作需要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了解能量的存在。 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重点 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了解能量的存在。 难点 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不同速度的运动物体具有不同的能量。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小组:音叉、橡皮锤、小车一辆、木板(斜面)、方块、木条、尺子、笔、《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一.导入: (Ppt出示图片)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它们都具有能量。 二.引入新知 能量表示物体做功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可分为动能、势能(重力能)、热能(热量)、电能、光能、化学能(化学变化产生的能量)、核能等。 一种能量形式可以转换为另一种能量形式。如电力可以带动洗衣机运转,这是电能转化动能作用。 三.聚焦 (Ppt出示图片)运动的汽车撞在树上或其他物体上,会产生破坏,说明运动的汽车具有很大的能量; 那么运动物体的哪些因素与能量大小有关呢?今天我们来做实验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与能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并思考、理解这些现象能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为学生提供一些生动的运动现象,引发学生思考: 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通过什么现象,可以说明物体具有能量?能量对我们的生活有 什么影响? 探索 探索一:敲击实验 敲击实验。 实验目的:橡皮锤运动速度与能量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橡皮锤、音叉。 实验步骤:(1)第一次用橡皮锤慢速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第二次用橡皮锤快速地敲击音叉,仔细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用手触摸音叉。 (3)说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实验记录:橡皮锤敲击实验记录单 敲击次数敲击程度实验现象第一次慢速地敲击音叉发出较小的响声, 说明锤子能量较小第二次快速地敲击音叉发出较大的响声,说明锤子能量较大 实验结论:挥动的橡皮锤具有能量,敲击速度越快,能量越大,声音越大 撞击实验: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测量、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后滑行的距离。 实验目的:探究小车的运动速度与撞击力量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木块、木板、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尺子、笔、记录单。 实验步骤:(1)安装实验器材,用红线记录木块的起始位置,让小车从第一个比较高的坡度的斜面上自由滑下来,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在木块被撞后的位置再放置画线,测量起始点到线之间的距离。 (2)让小车从第二高的坡度的斜面(高于第一次)上自由滑下来,记录木块被撞前后的位置,均用画线标记,测量起始点到线之间的距离。 让小车从第三高的坡度的斜面(高于第二次)上自由滑 下来,记录木块被撞前后的位置,均用画线标记,测量起始点到线之间的距离。 实验现象:第三次实验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最远,其次是第二次实验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最短的是第一次实验木块被撞后滑行的距离。实验结论: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所具有的能量越大,撞击木块行驶的距离越远。撞击实验记录表: 实验结论:坡度越大,释放小车时的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 快 ),撞击后木块滑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