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10155361
2021_2022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课件(10份打包)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416189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2021
,
打包
,
诗歌散文
,
古代
,
中国
,
选修
(
课件网
) 今别离 黄遵宪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 广东嘉应州人。清末维新派外交官员、爱国诗人。平生多诗作,长于古体,语言通俗,并直接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被称为“诗史”。著作有《人境庐诗草》、《日本杂事诗》等。 1877年以参赞出使日本,后历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英使馆二等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所至维护祖国权益,尽力改善华侨地位,并悉心了解外情,所作《日本国志》,就明治维新阐发变法思想,成为戊戌维新的启蒙读物。1894年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后官湖南署按察使。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后,参加上海强学会。次年参与创办《时务报》。1897年到湖南任上,又延聘梁启超主讲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组织南学会。1898年受命为出使日本大臣,遇戊戌政变,以热心变法遭人弹劾,罢归乡里。 “今别离”题目来自《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其中录有崔国辅的《今别离》。从题目选择看,黄遵宪是有意与《古别离》相对举。唐代诗人孟郊有《古别离》:“欲别牵郎衣,郎今到何处?不恨归来迟,莫向临邛去!” 所谓“今别离”,实际上可以视为与古代别离(古别离)相对的现代别离,即是一种现代的离别体验。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 离情别思就像那轮船的双轮一样,顷刻已绕了千万圈。 目睹飞驰的双轮,眼见时空的变换,我内心忧愁滋长。 古代也有山川,古代也有孤舟。 古代的车舟同样“载离别”,让人感受到行动举止的“自由”。 现代火车和轮船具有古时不可能有的速度,因此会加倍增生人的离愁别绪。 明明知道人们分手的时刻那么短暂、宝贵,却不让人们有缠绵之意。 火车或轮船长鸣后,一刻都不多停留。 即使有几千斤重的船舵,行船仍然迅速灵活。 怎能没有逆风吹来,但也不畏惧逆风。 送行的人还没来得及返回,行者就已到达天的尽头。 望着远处船忽然就不见了,只有烟波荡漾。 去的时候如此速度,回来路途会堵塞么? 但愿你回来时,能够乘快艇速归。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 “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本首诗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表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 从题材上来说,这是一首什么诗?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首游子思妇诗,抒发的是一种离情别绪。 这是一首近代诗歌,在表现离情别绪方面与古代诗歌有什么不同? 古人写离别常用“断肠”一语。像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宵风残月”常用极哀的景,渲染极凄清的意境。而这首诗却选用轮船和火车为意象,给人新奇的感觉。而且,里面有大段的篇幅赞赏新式交通工具:“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这也使离别的情愁显得不那么浓、悲。在对离别时的描写上也不一样。古人喜欢对离别时的场面进行精雕细刻。对于那一短暂时刻的景、情充分的表现。而《今别离》“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写出的是一种离别的匆匆。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致云雀》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0-27)
《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025-10-27)
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第一高级中学、曾都第一中学实验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0-27)
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部分学校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2025-10-27)
湖北省黄冈市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答案)(2025-10-27)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