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63208

第6课戊戌变法 教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8次 大小:12676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6课,戊戌变法,教案
  • cover
第6课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图片和史料,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感知历史,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归纳出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得出变法失败的原因、意义和教训;通过讨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利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变法维新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进入第6课:戊戌变法。 【内容探究】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师:辨析史料,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 材料一 展示图片:《时局图》 师:这张《时局图》反映了中国当时什么形势? 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处于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过渡]古老的中国被列强的大炮逼上了探索救国救民的近代化征程,洋务运动随着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破产。面对这样一个破败不堪的中国,我们会放弃抗争和探索吗?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维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形成颇有声势的变法维新的社会思潮。 师: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生: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刺激了中国有志之士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 材料三 在1895年春天,康有为及其弟子梁启超同到北京参加会试。当中国被迫于这一年4月和日本在下关签订屈辱的和约时,康有为立即抓住这个机会鼓动和他一起应试的士子坚决反对和约,并向朝廷请愿要求变法维新。……敦促朝廷拒绝和约,着手改革。 师: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国人作何反应?代表人物是谁?有什么影响? 生:反应:上书请愿。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影响: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在公车上书失败后,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准备活动呢? 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多媒体展示:《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学会》《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纸》图片] [多媒体展示材料]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 师:上述材料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观点: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影响: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百日维新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什么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生:德国强占胶州湾。 师强调: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为了“不甘作亡国之君”,光绪帝决心变法以自强。 师: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生:(小组形式回答) 师总结: 内容 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权的积极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