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64365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教案 2021-2022学年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日期:2024-05-1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2237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化学,一门,实验,为基础,科学,教案
  • cover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1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知识与技能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 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实验现象。 蜡烛、火柴、玻璃杯(烧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一、导入新课 师:观察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学习方法,学会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在化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人体感觉器官———视、听、嗅、触来进行观察体验。下面我们以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二、推进新课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12页的“探究”内容。 学生完成阅读后,引发思考: 1.蜡烛燃烧时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2.蜡烛燃烧后的物质到哪里去了?如何验证? 师:现在我们就来观察实验,解决我们的问题。 学生分组(两人一组)实验,边做实验边记录。 1.点燃蜡烛前 教师引导每组学生观察分发给各个小组的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闻其气味,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看其是否沉入水底。 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 [小结]燃烧前蜡烛是白色圆柱状固体,略有气味,硬度较小,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点燃蜡烛中 教师巡回指导,各小组学生观察燃烧过程,记录燃烧现象。 (1)取一根火柴梗迅速放入火焰中,1秒钟后取出,观察火柴梗燃烧前后的情况。 (2)取一只干冷的玻璃杯或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杯壁出现的现象;取下玻璃杯或烧杯,迅速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1)蜡烛熔化并发光发热,火焰分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火柴梗从中间到两端逐渐变黑。(2)玻璃杯壁上出现水珠,石灰水变浑浊。 [小结]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蜡烛熔化说明石蜡的熔点较低。火柴梗两端变黑说明外焰温度最高。玻璃杯壁出现水珠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燃烧还生成了二氧化碳。 3.熄灭蜡烛后 [现象]熄灭后冒白烟,用火柴点燃白烟,蜡烛重新被点燃。 [小结]烟是固体小颗粒,并且可以燃烧,说明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 [结论] 探究步骤 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颜色白色、状态固体、形状圆柱、硬度小、略有气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燃着时 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里层最暗;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水生成,再向烧杯中注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到的现象是石灰水变浑浊 熄灭后 熄灭后观察到的现象是冒白烟;用火柴去点燃刚熄灭后的白烟,蜡烛重新燃烧 实验结论 石蜡点燃后生成了水、二氧化碳;外焰温度最高   教学意图: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表达能力。 学生讨论,信息反馈,填写实验报告。 [总结]化学学习的特点: 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石蜡能否燃烧、其燃烧产物能否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等。 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受热时是否熔化等。 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包括变化前、变化时、变化后)。 [探究]1.对教材第13页图1-11操作的改进。 (1)用冷而干燥的玻璃片,在火焰外不同距离可观察到不同的现象。 (2)用石灰水润湿烧杯内壁。如教材图1-11罩在火焰上方…… 2.对用火柴梗做实验的异议。 改用洗净干燥的“雪糕”木片削成细木条来代替火柴梗。 结论:①有的组由于操作不当引起烧杯内气体扩散,使石灰水变混浊现象不明显。 ②火柴梗短不安全,有的同学未去掉火柴头就更不安全。 3.填写实验报告 教材第13页“探究(或实验)报告”,仅供同学们参考。 学生自己设计完成实验报告。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