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76851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强化+考向分析+新题解析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1次 大小:1144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解析,2022年,中考,专题,语文,复习
    专题16 文言文阅读: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向分析 1.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虚词兼有空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 2.语境推断法。一般而言,需要判定的虚词上下文语境完整,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因此可考虑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进行断断。 3.句位分析法。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搭配关系不同,它的意义和语法功能也往往不同。 4.标志识别法。有些文言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记住教材中出现的一些有代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可帮助你快速答题。 5.结构互训法。文言文中多结构一致、前后对称的整句,往往处在相同位置的虚词其词性意义或功能用法也相同,所以知道了其中一个的用法,也可大致判断另外一个的用法。 6.关系分析法。判断虚词的用法更多的是看这个虚词在句中起的语法作用,它跟前后文构成什么样的意义关系,尤其是“而”“以”作连词用时,其意义关系往往比较复杂,有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假设……,一定要瞻前顾后,仔细揣摩,加以确定。 7.成语印证法。很多成语源自古诗文,凝固了很多文言现象,包括虚词用法的一些规律特点,通过一些熟知的成语来推知印证文言材料中的虚词用法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二、考纲解析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中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综观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从总体上来看,对文言虚词的考查着眼于应用。题型上一般为客观选择题,要求考生辨析加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或正确与否。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是”。形式一般为“四组八句”,多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除这种形式外,也有“四组八句”都选自所给文言语段的情况。 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新题解析 一、选择题 1.(2021·四川雅安市·九年级期末)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朝而往 而或长烟一空 B.醉能同其乐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C.无丝竹之乱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告之于帝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答案】B 【详解】 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B.代词,他(他们)/代词,他(他们); C.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可译为“的”; D.介词,向/介词,在; 故选B。 2.(2021·山东青岛市·九年级一模)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卒中往往(常常)语,皆指目陈胜; 秦王色挠(变化),长跪而谢之曰 B.会挽雕弓如满月(定将); 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 C.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 行拂(违背)乱其所为 D.皆以美(美丽)于徐公; 虽不能察,必以情(以实情判断) 【答案】A 【详解】 A.往往:处处,到处; 故选A。 3.(2021·全国九年级专题练习)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B.何陋之有?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D.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之”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 “之”的用法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用作动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