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197051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训练(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0次 大小:22659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同步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是什么制度? ( ??) A.行省制 B.科举制 C.皇帝制度 D.君主专制制度 2.唐代,门下省的职责包括“凡百司奏抄,侍中审定,则先读而署之,以驳正违失”,即便是皇帝的命令,在没有得到门下省的签署之前,也不具有法律效令。这一设置意在( ??) A.平衡三省权力 B.减少决策失误 C.提高行政效率 D.防范君主专制 3.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主要是指( ??) A.便利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B.政治中枢决策规范化 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4.“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材料表明当时( ???) 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 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 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 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 5.“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撰‘奉行’而已。”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对此制度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三省长官皆宰相,相权被分散 B.尚书省地位低下,没有权力 C.中书省负责草拟,下辖六部 D.门下省地位最高,掌握决策权 6.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官职”。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秦汉“以吏治天下”,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仅参照等级品位因素 C.唐宋人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品位性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7.曹魏时期,中正的评价必须有书面的正式材料。材料主要包括家世、品、状三个方面。状,指行状,是举主对于被举者道德才能的详细叙述。这反映出,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加大了选官的随意性 B.促进了社会阶级流动 C.注重选拔的公正合理 D.摒除了门第间的差别 8.魏晋初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变种,察举的标准为家世、德、才三项。到南北朝时期,察举的方式开始由举荐向考试转变,并逐渐转向以考察儒家经典熟悉程度的文化考试为主,这说明(  ) ①察举制推动了儒家文化传播 ③察举制为科举制提供某种借鉴 ②九品中正制扩大了选官范围 ④中央设置中正官以选拔官吏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9.为严格区分士、庶,南朝谱学盛行。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南朝士族如此敏感地强调自己的士族身份,反映了当时(  )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B.世卿世禄制影响较大?????C.门阀士族逐渐衰落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10.唐朝薛元超曾说:“吾不才,富贵过人。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娶五姓(唐代门第最高的五大姓氏)女;不得修国史。”宋代蔡襄则抱怨:“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这变化反映了(  ) A.科举制产生否定了士族特权? B.儒学的主流地位不复存在????? C.国家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