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04345

人教版八上物理 5.3: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设计(2课时 表格式 含习题课)

日期:2024-06-03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50618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教学设计,习题,格式,2课时,规律
    《5.3-2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习题课)》 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姓名 课名 5.3-2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习题课) 知识点来源 学科:物理 年级:八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 所属章节:第五章第3节 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内容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呈现的规律较多且变化相对复杂。基于此,在做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本节课主要由“知识回顾及拓展”和“习题精练”两部分组成,进一步强化凸透镜成像规律,提高运用规律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情况分析 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已经学习了透镜、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知识,为运用规律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但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会做相关分析,形成解决问题地能力,仍需教师引导。不少学生不能理解成像规律,无法分清成像的条件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通过精选的习题,讲练结合,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用表格和作图的形式固化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 2.科学思维:用口诀概括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表格内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分析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和在习题中反复利用口诀化的规律解决三类问题。 3.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深化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学习将抽象问题具象化、形象化。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判定成像性质、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 教法、学法 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结合本节课的特点和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法,结合提问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灵活运用观察分析、理论推导等方法教学,使习题课实验化,学生在习题课中获得感性的认识。 在学法指导上,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参与教学的思维空间。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F”型光源、光屏、水透镜、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导入新课 回顾内容:实验: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实验装置的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位置?目的是? 2、焦距的测量和判断 3、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规律,通过实验视频再次回顾实验现象,加深印象。利用口诀帮助理解规律。利用动画进一步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4、交流和反思实验中的一些问题 (1)光屏上找不到像、像不完整、像没成在光屏中央的原因? 分析原因,并结合实验视频加深理解。 (2)思考用LED灯替代蜡烛的好处 (3)实像的特点 (4)蜡烛变短(或光源下移),像的位置如何变化?应该如何调节? 遮住一部分透镜,像如何变化? 通过作图法进行理论分析,再通过实验验证。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和播放实验视频,结合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方法,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再次强化、拓展和延伸。 二、习题精选 有效练习 在中考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考核主要是实验题和选择题。 一、典型例题 1、如图所示,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试回答下列问题: 静态成像规律: (1)此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的实像;若将光屏、蜡烛互换位置,此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的实像。 (2)当蜡烛在30 cm刻度线处时,光屏应在_____刻度线cm处才能承接到_____、_____的实像。 (3)当蜡烛放在凸透镜前15 cm处时,向右调整光屏,才能承接_____、放大的____像。 (4)当蜡烛在45 cm刻度线处时,成_____、放大的_____像。 动态成像规律: (5)将如图所示蜡烛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始终大于1倍焦距),则所成的像逐渐_____(选填“变大”或“变小”),为了使像清晰,应将光屏向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6)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始终大于1倍焦距),为了使像清晰,应将蜡烛向_____(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