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17872

4 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共52张PPT)+教案

日期:2024-05-1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46次 大小:95063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52张,PPT,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观沧海》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二)写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虚实结合,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3)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实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本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明确: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