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224843

(人音版)九上音乐 第一单元 流行乐风 欣赏《隐形的翅膀》教学设计

日期:2025-04-04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859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音版,音乐,第一,单元,流行乐,欣赏
  • cover
《隐形的翅膀》 【教材分析】 流行音乐本身拥有极强的创造力,相较于传统的古典、民族音乐,流行乐的演唱方式更为多元化,更容易营造出极强的氛围,并通过演唱者自身的情感展现歌曲内涵,因此深受中学生的喜欢。本单元作为九年级上册的开篇内容,通过流行乐风《隐形的翅膀》等作品,引导学生通过听一听、唱一唱,体验音乐情绪,丰富学生对流行音乐的认识。在聆听、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朗朗上口的歌词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告诉人们不要轻言放弃,坚持梦想。由此可见看出,流行音乐的存在,在具有时代特点的今天向着青少年方向倾斜,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带给学生一定的精神信仰。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普通班九年级的学生,每班约为50人,大多数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他们对流行音乐的模仿有较强的能力,可以很快的感受作品的风格以及掌握演唱方法,但他们对作品的创作手法和作品背后包含的意境、情境的把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一、聆听《隐形的翅膀》,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包含的思想内涵和塑造的音乐形象;启发学生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 二、通过自主探究,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坚毅的品质。 三、通过视唱、聆听《隐形的翅膀》,学习休止符、弱起小节和倚音;掌握单二部曲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感受作品创作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八分休止符、弱起小节和倚音。掌握“单二部曲式”的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欣赏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一)、播放三张图片,思考两个问题: 1、这三张图片分别是谁? 2、他们共同特点是什么? (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图片包含的思想内涵,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励志人物的图片,启发坚持梦想、永不言弃的精神,引出《隐形的翅膀》,对后面的教学内容的进行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新课教授 (一)、播放《隐形的翅膀》视频,初听音乐,体验歌曲。 1、教师介绍《隐形的翅膀》的创作背景。 设计意图: 初步聆听,体验音乐情绪,感受音乐包含的思想内涵。分析歌曲的创作背景,用最直接的方式学习歌曲,逐步加深对本作品的了解。 2、讲解八分休止符、弱起小节、倚音的基本要求。 设计意图: 通过击拍练习、视唱旋律、钢琴听辨,学习休止符、弱起小节、倚音,学生加深相关音乐要素在歌曲表达中的印象。 (二)、学习单二部曲式。 1、分析乐曲分为4个乐句,感受每个乐句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用a+α+b+β来呈现。 2、分段聆听,分别介绍A段旋律的创作手法和B段旋律的创作手法,师生共同讨论A段和B段的创作手法。 3、完整欣赏歌曲,学生一边哼唱一边用手画出A段和B段的旋律线条,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A段和B段情绪的不同。A段主歌部分旋律平稳、舒缓、连贯。B段副歌部分旋律起伏较大,出现大跳和高八度,以表达梦想达成后激动的心情,形成A段和B段旋律鲜明的对比。 5、学生找出A段和B段出现的顺序,介绍这是一首带有弱起和尾声的单二部曲式。 设计意图: 在学习单二部曲式时,学生自主探究划分乐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段聆听时,感受每一个乐句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了解A段和B段的创作手法。再次欣赏歌曲时,挖掘学生的音乐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能够自主的画出A段和B段的旋律线条,在心中想象有一对“隐形的翅膀”的音乐形象。 三、巩固与拓展 1、创设情景,引出学生身边有哪些励志人物? 2、结合当下热点话题,播放《东京奥运会》视频,通过苏炳添和肖若腾的实例,启发学生无论是在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要微笑面对,坚持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