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快乐乐扭秧歌》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是在认知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特的学习观,它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也就是说,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本次课程设置力求在课中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课程开始时为学生创造一个节日的欢快气氛,启发学生联想到在中国传统节日活动中有哪些表演活动,引入本课主题———扭秧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来当课堂的主人,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一步一步学习本课的重点———暖色和动态。 《美术课程标准》在此学段对造型·表现领域的目标要求是初步认识线条、形状、色彩与肌理等造型元素,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观察、绘画、制作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激发丰富的想象,唤起创造的欲望。本次课程引入了新的媒材———pad,学生可以在老师的讲解与要求下欣赏pad中的教学资源,动手体验人物动态变化以及暖色知识,在欢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本节课。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一定的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一定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能力,以及一定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本课可采用教师引导、示范及学生小组探究学习的方法,在学习色彩知识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暖色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暖色具有使人兴奋、扩张、膨胀、前进的视觉感应。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共有两个页面。第26页的主要有3张图片,分别是农民画《伞头》、摄影作品《扭秧歌》和《扭秧歌打腰鼓》。第27页是画家陈玉先的中国画作品《我的家乡沂蒙山》和两幅学生表现扭秧歌的作品。 红色在中国和东方文化中象征着喜庆、热烈、幸福,是传统的节日色彩;黄色在中国被帝王所专用,是尊国和权威的象征,被称为是“最光明、最明亮的色彩鲜明的橙色是色彩中感觉最温暖的颜色,让人们联想到金秋时节的果实。通过分析欣赏农民画《伞头》,了解暖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让学生对生活中暖色的应用有更广泛的认知,使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暖色带给我们的美。摄影作品《扭秧歌》表现的是陕北秧歌,是一种民间广场集体歌舞艺术,表演起来多次多彩,红火热闹。陕北秧歌主要特点是扭,所以也叫“扭秧歌”,头和上体随双臂大幅度扭动,彩绸飞舞,彩扇翻腾,边舞边唱。讲课的同时要体会如何运用暖色来表现秧歌的热闹场面。 第27页有一张中国画作品《我的家乡沂蒙山》。画家陈玉先高度提炼与概括了扭秧歌时人物扭动身体的精彩瞬间。欣赏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人们在扭秧歌时动作舒展、夸张,充满了欢快喜悦之情。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基础上,表演一下扭秧歌时的动作,使学生能从人物动态上感受扭秧歌时的欢快与喜悦之情。 第27页还有“我来体验”“我爱探究”“艺术实践”和“我会评价”板块及两幅学生绘画作品。不同材料的学生作品,意在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作业呈现多彩的面貌。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秧歌文化,通过暖色的学习,运动暖色来表现热闹、喜庆的秧歌场面。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对比,体验、实践的过程中理解暖色在画面中的应用,学习运用暖色表现欢乐节日气氛的秧歌场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秧歌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秧歌文化,学习什么是暖色以及暖色在画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人物的动态生动。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播放欢乐喜庆的音乐,请学生说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