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63064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件(47张PPT)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28687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中华,崛起,读书,课件,47张,PPT
  • cover
(课件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第一课时 课前导入 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而读书”,你预备怎么回答呢? 因为喜欢读书,可以学到更多知识。 读书可以提升自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目的,咱们敬爱的周总理也不例外。周总理在跟大家一般大的时候,也曾响亮地回答过这个问题,你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让我们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898———197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 集体的重要成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1840年以来,中国受尽列强欺辱,先后经历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并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帝国主义国家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强行取得了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外国人享有种种特权,他们在区域内横行霸道,欺凌中国人,甚至拒绝中国人入内。 提示: 在归纳事件的主要内容时,往往因人物多、信息庞杂,造成归纳冗长。这时我们要学会抓住时间、地点、主要人物的言行等要素进行梳理,同时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并归纳事件的主要内容。 整体感知 归纳第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时,抓住主要人物———周恩来和魏校长。 归纳第三件事的主要内容时,可以排除次要人物———同学和围观的中国人。 第二件事(11~14):初到奉天,伯父告诫周恩来由于中华不振,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不能随便去,周恩来对此疑惑不解。 第三件事(15~17):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周恩来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侮而没处说理,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所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第一件事(1~10):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词语熟读 崛起 模范 魏国 光耀门楣 清晰 效果 淮安 疑惑 惩处 肇事 训斥 劝慰 屈辱 jué fàn wèi huái huò chéng zhào chì weì rǔ xiào xī qū méi 我会写 sù 肃 xī 晰 zhèn 振 xiōng 胸 huái 怀 xiào 效 fán 凡 gù 顾 xùn 训 chì 斥 zàn 赞 书写指导 sù 肃 整体写紧凑。第二笔横稍长,注意第五笔是撇。 zàn 赞 上部左边的“先”竖弯钩改竖提。 xiào 效 “交”末笔变为点;“攵”捺画舒展。 归纳总结 理清课文讲了几件事并简要概括每一件事的主要内容。 熟读“崛起”、“模范”等词语,会写“肃、晰”等11个字,会写“严肃、清晰”等词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2 第二课时 通读全文,思考:“崛起”在这里指的是什么意思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崛起:兴盛、繁荣、富强。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中华的振兴而读书。 课文详解 (立志“振兴中华”) (耳闻“中华不振”) (目睹“中华不振”) 上节课我们归纳了事件的主要内容,请你用小标题概括一下。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根据提示完成下面表格?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做什么) 第一件事 新年开始了 修身课上 魏校长(问) 周恩来(回答)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十二岁那年 奉天 一个星期天 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 伯父(告诉) 周恩来(疑惑不解) 中国妇女(受欺负) 中国巡警(不惩处、训斥) 围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