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26752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波的形成和传播》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

日期:2025-10-07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视频 查看:70次 大小:2071788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配套,实录,视频,高中,波的形成和传播,教案
    (课件网) 高中物理新人教版第二册必修加选修《波的形成和传播》 精品教学课件 波的形成和传播 第十章 机械波 活动设计:先利用白板遮盖功能,遮盖绳中部,播放动画,再逐步提出以下问题: 1、振动绳的一端,另一端将看到什么现象?是什么将振动传过去的? 2、机械波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3、生活中还有哪些机械波,举例说明?并指出传播的介质。 教学环节一:引入概念 设计意图: 突出两个知识点,其一机械波传播了振动,其二机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快速导入波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概念并分析得出波形成的条件。 教学环节一:引入概念 根据绳波情景,创造物理模型,播放动画,让学生探究,波是如何形成的?波传播的特点? 教学环节二:深入认识波的成因与传播特点 活动设计与意图: 探究过程中(1)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绳波的形成过程; (2)利用白板中的聚光灯工具对比观察振源与质点的振动,突显质点的振动与振源相同; (3)利用白板书写功能,画出波形,再用漫游功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绳波中波形的传播情景; (4)设计实验:师生各持绳子的一端,老师分两次抖动绳,一次向上,一次向下,学生不动,体验波刚传到手上力的方向与波形的关系。让学生亲自体验波形成过程中质点的带动作用。 t=T/4 2 1 3 5 4 6 17 7 8 10 9 11 12 13 14 16 15 18 19 20 t=3T/4 2 1 3 5 4 6 17 7 8 10 9 11 12 13 14 16 15 18 19 20 活动设计:老师画出t=T/4时刻的波形示意图。引导学生画出t=3T/4时的波形图。利用白板的录像功能,录制学生画图过程,讲评时播放。 设计意图:既突出 “质点法”画波形图的步骤,又加深了学生对波成因的理解 教学环节二:深入认识波的成因与传播特点 活动设计:老师演示实验逐步提出以下问题 (1)当小球振动,弹簧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2)这是一种机械波吗? (3)波形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应用机械波的概念与条件,实现知识的迁移,知道 波的分类依据。 教学环节三:波的分类 活动设计:同时播放绳波与弹簧纵波的动画,并提出问题:波形为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对比播放,学生容易比较得出波形不同的原因,为理解横波和纵波的概念做好铺垫。 2、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波 1、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凸起部分最高处叫波峰 凹下部分的最低处叫波谷 疏部:质点分布最疏的位置 密部:质点分布最密的位置 活动设计与意图:分步提出横波和纵波的概念,用荧光笔强调横波与纵波的区别 。 教学环节三:波的分类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鼓旁的空气会随声波进入人耳吗? 声波是横波还是纵波? 设计意图:在知道声波是纵波的基础上,强化波的传播特点之一“质点不随波逐流”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十章第一节 《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设计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 邱雪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机械波的形成条件 ②:认识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③:知道波的分类:横波和纵波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世界,利用科学解释世界的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 重难点:机械波的“形成”与“传播” 措施: (1)利用多媒体动画,借助白板的交互技术功能引导学生分析波的形成和传播,提高学生的观察、抽象思维、推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重难点。 (2)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手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学习者分析: (1) 知识角度:学生已经把握了质点振动的特点和规律及动力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数学中的正余弦函数的图像,但未涉及波动的知识。因此,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