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简谐运动》教学设计方案 学校:成都市川化中学 学科:物理 年级:高一 执行教师:斯伟(中学一级教师) 指导教师:杜作林(中学一级教师,教研组长,成都市高中物理中心组成员) 评课教师:吴丽英(中学二级教师) 一、教材分析 《机械振动》是物体机械运动形式中一种较复杂的运动,是力学部分学习难度较大的一章,简谐运动是本章的重点,是研究机械振动和波的基础,学好简谐运动可以为以后学习机械波和电磁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高考的对于本节内容的考查内容和层次要求,本节内容的要求要让学生对于简谐运动能进行简单和常见的判断。对于简谐运动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加速度,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应主要从运动学,动力学,能量转化三个角度来研究简谐运动的理想模型———弹簧振子,从而达到本节内容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作为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复杂运动的能力,对于简谐运动物体的运动学特征及位移和速度,回复力和加速度的分析基本能完成,但是对于在简谐运动中的位移始终为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的特点容易混淆。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备一定的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如质点的模型,对于本节课的理想模型———弹簧振子的理解和建立有较好的正向思维暗示。 三、教学方法 学生能力的发展与他们的学习行为是紧密联系的,要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经过相应的学习过程。本节内容的学习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得出简谐运动物体的位移,速度,回复力,加速度的特征。在教学中应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通过学生思维的深度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机械振动的概念,知道它是机械运动的一种形式;知道什么是简谐运动,理解简谐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特征和能量转化情况;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相关规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过程与方法(1)分析简谐运动完成一次全振动的过程及对于运动对称性的感受;(2)通过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模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明白“理想模型法”在物理研究中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受物理科学所具有的简洁对称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理解简谐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难点:理解和掌握简谐运动的回复力; 六、教学资源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投影系统, 铁架台,弹簧,重物,钢锯条,单摆,弹簧振子 七、学习活动组织 1、教学环节设计 课堂环节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观察实验,认识机械振动 实验仪器 观察,思考 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景 启发猜想问题假设 根据学习知识,推知振子运动状态改变原因 弹簧振子 思考、回答 引导,评价,板书 简化模型 明确怎样的系统称为弹簧振子 多媒体课件实验仪器 观摩分析抽象模型 引导学生建立理想模型 科学探究 进行科学研究得出振子一次全振动中的运动学,动力学和能量转化的特征 多媒体课件 观摩分析合作探究 示范,巡视,评价 评估交流对比分析 交流研究结果,得出x,v.F,a及动能与势能的变化规律 大屏幕投影系统 思考,评价 引导、评价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得出简谐运动的回复力F=-kx 大屏幕投影系统 总结、归纳、概括 引导、评价、板书 基本定义判别方法 认识和判断常见的简谐运动 多媒体课件 思考,回答 引导、评价 简单应用夯实基础 通过简单应用熟悉简谐运动的规律 大屏幕投影系统 归纳总结 评价并对同学进行思维训练 课堂小结深化理解 归纳总结再现本节内容要点,达成教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