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88552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812108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课,诸侯,纷争,变法,运动,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纷争 融合 华夏 壹 列国纷争—春秋时代 平王东迁后,中国进入了东周时代。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这个时代,天子共存的地位已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史书将这一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统称为“春秋五霸”。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代,大国诸侯的争霸战争,是奴隶制接近衰亡的反映。齐桓、晋文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虽有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的含义,但其真实目的更多地是为了扩张领土,掠夺财富。这种争霸战争使中国历史不断发展,最终步入了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战国时代。 大国争霸 七雄并立—战国时代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解读】这段材料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一些诸侯国的卿大夫掌握了实权。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经过长时间的兼并战争,许多的中小诸侯国都消失了,形成了齐、楚、韩、燕、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战国七雄”。周朝传统的以分封制、宗法制主要内容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 战国七雄 齐、楚、韩、燕、赵、魏、秦 战国七雄 韩、赵、魏 秦国 合作探究:华夏认同 材料: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同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结合教材,阐述本段材料中“华夏”的含义及在西周时期的发展。 参考思路:本段材料所指的“华夏”是指“礼仪之大”与“服章之美”,呈现出文化、政治实体的含义。在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不断进行除带来了混乱外,还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界限,进一步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的联系。最终,各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以后的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步融入华夏族。至此,华夏族吸收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也更加广泛。 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铁犁牛耕 阶级变动 变法运动 贰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1)农业的进步:铁犁牛耕 (战国)铁锄 (商)青铜锄 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怎样的意义? 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农业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1)农业的进步:水利工程的修建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 煮盐业 羽毛齿革 粮食 羊马 盐池 药材 冶铁业 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布图 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货币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1. 经济发展 (2)工商业的进步: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 西周 东周(战国) 兼并战争的需要 强兵 经济发展的需要 富国 秦朝 2. 变法运动 (1)各国变法的展开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燕昭王 乐毅改革 赵武灵王 胡服骑射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魏文侯 李悝变法 秦孝公 商鞅变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 变法运动 (1)各国变法的展开 战国形势图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2. 变法运动 类别 措施 作用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废井田,开阡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