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290866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

日期:2024-06-2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45215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7课,隋唐,制度,变化,创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历史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目 录 壹 选官制度 贰 三省六部制 叁 赋税制度 察举制 材料一: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归纳汉代的选官制度 汉代的选官制度为察举制,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一、选官制度 阅读教材P38历史纵横,归纳察举制废除及九品中正制产生的原因 据材料所说,汉末以后人口流动加剧,察举制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权落到了地方世家大族手里,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曹操决定革除时弊,他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废除察举制,创立九品中正制。 自主学习 九品中正制 基本流程 1.设置中正官,州设大中正官,郡设小中正官; 2.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并最终为人物定品; 3.司徒府复核,吏部将复核结果作为选官标准,中正评定的品级为乡品,其官品必须与之相适应。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实际上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品评官 察举制 西晋时期逐步演变为以家世为主要选官标准。 1 隋文帝 3 唐太宗 5 唐玄宗 4 武则天 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2 隋炀帝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继续发展 科举制 以才能为标准的选官制度 科举制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 材料三: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合作探究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1.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有利于打破阶层之间的隔阂,增强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有利于古代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 4.在封建社会后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大都不超过儒家经义的范畴,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士人越来越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三省六部制 秦代:三公九卿 汉武帝:中朝、外朝 东汉: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从唐代三省位置图来看,三省的分布呈现如下特点: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样的布局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省六部的权力格局,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侧重于辅助决策,而尚书省侧重于行政执行。在专制时代的中国,离皇帝的远近往往能体现权力的大小,由此,从位置图看,虽然尚书省在皇城中心位置,但中书省、门下省在宫城内,其权力和地位有可能逐渐超过尚书省。唐朝三省地位的升降变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出于维护皇权的需要,也同君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