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329066

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专题10.4.1课外古诗鉴赏考点读记练(练习版+答案版+ppt)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0次 大小:49911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考点,+ppt,答案,练习,读记,鉴赏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九上语文期中期末复习10.4.1课外古诗鉴赏考点读记练 一、读 月夜忆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诗词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 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诗词翻译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二、记 主旨写法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感情: 写———战事频繁,道路阻隔,夜露清寒,月夜怀乡,兄弟离散,生死未卜,寄书不达。 抒———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含弟(或家人);②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愿望。 诗词赏析 首联: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开篇突兀,描绘了一幅战时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所见;戍鼓雁声,写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渲染了凄冷清寒的气氛,烘托了内心的悲凉。“月是故乡明”,融情入景,词序倒置,语气坚决,明明天下共一轮明月,偏要那么肯定的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看似无理,却是作者执念这是思乡深情流露。 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诗由望月转入叙事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勾起思乡怀亲之情。清冷月夜,遭逢离乱,兄弟离散,生死不明,分外沉痛。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紧承颈联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兄弟流散,寄书不达,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此情悠悠,何以排解,轻轻念叨,含蓄蕴藉,深情无限,余味无穷。 赏析考点记忆提纲 首联 战时秋景 所见所闻 路断行人 戍鼓雁声 战事频繁 沉寂悲凉 月夜背景 颔联 白露月夜 情景交融 次序独特 清露凄冷 故乡月明 无理深情 月夜望乡 颈联 叙事抒情 遭逢离乱 兄弟离散 生死不明 分外沉痛 思乡怀亲 月夜思亲 尾联 内心忧虑 兄弟离散 寄书不达 战乱未停 生死茫茫 深情无限 月夜悠思 主题:思乡怀亲 战争苦难 渴盼和平 三、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月夜忆舍弟 [唐] 杜 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2020·恩施]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  句。(只填写序号)(2分)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1.③ 2.“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    、    的感官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