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362610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教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1449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课,新文化运动,教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接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内容,除了讲述新课外,应该用新课内容相关的历史小故事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在教学上因材施教,不应操之过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以独立思考,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新课要求学生了解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同学们知道哪些中国的大学?我听到了有同学说北京大学,那么北京大学有怎么样的魅力吸引着大家呢?这一切就要追溯到20世纪在北京大学爆发的那场思想解放运动。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新课新文化运动的学习中探究(板书:新文化运动) (有条件可展示PPT:油画《兼容并包》图片) 2、讲授新课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小节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教材):(陈独秀、新青年杂志) 2、提问: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口号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⑤口号: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形象地称呼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3、讲述民国初期北京大学因“兔子”而成名的故事。(PPT展示)而油画《兼容并包》正体现了蔡元培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目标导学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1、内容: (1)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 PPT展示鲁迅的《药》中“人血馒头”的故事,体现愚昧迷信。 (2)提倡民主与科学 展示材料: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3)提倡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旧观念、重形式、难理解) 建设新鲜、平易、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