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3808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2012年最新、最优,名师编写)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67次 大小:180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12年,编写,名师,最优,最新,上册
  • cover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大决胜学案 (本学案按课编排,每课分为快乐晨读、课前预学、品读鉴赏、课堂小结四部分,各部分均有详细参考答案。高度突出教学的“有效、高效”的特点。重点突出,难点轻松化解。随堂练习能夯实基础,起到及时检测、反馈、矫正作用。)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news.21cnjy.com/A/130/106/V45970.shtml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我的主页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快乐晨读 自题小像 鲁 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尤其是“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它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升华,也是青年鲁迅鸿鹄之志的写照,更是鲁迅先生矢志不渝、毕生实践的人生格言。 课前预学 一、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_____,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家、_____家、_____家,浙江人。我们曾学过的小说《_____》选自他的短篇小说集《呐喊》,《藤野先生》则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他的散文诗集有《_____》,杂文集有《二心集》《而已集》等。本文选自《_____》。 二、追溯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时。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河山很快沦于敌手。为了麻痹人民,也为了自我安慰,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宣扬“地大物博”一类的空话,接着又把希望寄托于“国联”的调解。1932年4月,“国联”派出以李顿为首的所谓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同年10月2日,发表所谓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竞说日本在中国东北有“不容漠视”的“权利”和“权益”。对这样一个颠倒黑白、混淆视听的报告,国民党政府竟然肯定其“明白公允”,表示接受。帝国主义国家的偏袒,国民党政府的退让,进一步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日寇步步紧逼,日益深入华北,威胁北平。于是,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了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他们大搞求神拜佛的活动,以自欺欺人的手段麻痹人民,如1934年4、5月间,蒋介石的谋士戴季陶等人,在杭州灵隐寺请班禅九世举行所谓消灾免罪的“时轮金刚法会”,祈祷“解救国难”。在这种情况下,当时的舆论界有些人散布对于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如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在1934年8月27日的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就发布了“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的失败主义论调。为了批驳这种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鲁迅于9月25日写下本文。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搽( chá) 脊梁( ) 玄虚( ) 渺茫( ) 诓骗( ) 家谱( ) 摧残( ) 诬蔑( ) 2.辨清字形 3.理解词义 玄虚 诓骗 为民请命 自欺欺人 诬蔑 渺茫 怀古伤今 前仆后继 地大物博 玄虚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_____:在本文中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_____: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_____:哄骗。 _____: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_____: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_____:前面的人倒下来,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 _____: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_____: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合作探究 四、初步感知 1.本文揭示了对方怎样谬误的论点?有哪些论据? _____ 2.作者提出的正面观点是什么? _____ 3.作者提出的观点有何依据? _____ 五、文本探究 1.“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 2.“中国的脊梁”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