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381353

考点23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决胜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真题备考方略 学案+试卷(新教材专版)

日期:2024-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0次 大小:48449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考点,一轮,教材,新教材,试卷,学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考点23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强化训练】 一、单选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1·浙江A9协作体高三暑假返校联考·7)阅读下图,结合所学,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项目 春秋战国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辽金元 明 清(1800年)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 2.3 5.72 3.85 6.42 7.2 10.7 10.5 粮食亩产量(市斤) 95 110 120 154 140/343 155/337 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 205.39 591.4 415.8 889.82 1749.45 2385.88 2340.97 全国人口(万人) 3200 6000 5000 9000 12000 20000 30000 (说明:140/343和155/337中的140、155指北方亩产量,343、337指南方亩产量。) A.粮食总产量持续增长说明农业耕作技术实现了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B.宋以后南方亩产量超过北方可能与高转筒车的发明有关 C.明清人口大量增加与新航路开辟引进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有关 D.全国耕地面积的持续增长说明地权和劳动者分离的现象消失 2.(2021·山东潍坊高三4月高考模拟·1)《礼记》载:“国家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管子》载:“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死:用光)者霸,粟生而不死(死:用光)者王。”对上述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强调国富重于民富理念 B.体现重农抑商经济思想 C.粮食安全关乎国家存亡 D.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 3.(2021·北京朝阳区二模·2)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活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见下表)这说明此时(  ) 出土省份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2)、西安、陕北 山东 腾县(2)、邹城 山西 平陆 内蒙古 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 泗洪、睢宁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推广 C.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持平 D.牛耕的推广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4.(2021·湖南永州三模·4)史载,“洛阳含嘉仓始建于南代,唐代和北宋时都在沿用,东西长约六百余米,南北长约七百余米。仓城内东西成行、密集排列着四百多个粮窖……可藏粮一万几千石以上”。该记载可用来说明,隋唐至宋(  ) A.粮食生产得到持续增长 B.国家对粮食储备的重视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 5.(2021·吉林吉林四模·27)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传入广西。据《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到康熙39年,玉米种植已遍及辽宁、山西等二十省。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种植(  ) A.促进了区域经济分工 B.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了新高度 6.(2021·河北邯郸一模·4)明代后期,苏杭等地不仅“州地宜稻者,亦十之六七,皆弃稻袭花”,而且“米贱丝贵时栽桑养蚕的收入为种粮收入的4至5倍,最高可达10倍,以平常年景而论,养蚕也比种粮的经济效益高出2至3倍”。据此可知,当时苏杭等地(  ) A.商业性农业得到迅速发展 B.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C.商业发展造成了农业衰落 D.纺织业性质发生变化 7.(2021·四川射洪高中三模·25)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画中斗牛士拿着器械斗牛。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并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可知(  ) A.劳动实践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源泉 B.中原民间盛行尚武之风 C.铁犁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斗牛活动 D.文人画创作蕴含农本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