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391765

5.1 法不可违 课时小练习(含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01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16791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不可,课时,练习,答案,解析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道德与法治课时小练习:八上5.1 法不可违 单项选择题 1.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 A.不说谎 B.不违反纪律 C.不违法 D.不自私 2.某中学生不思学习,迷恋网吧,常常夜不归宿,屡教不改,后来发展到持刀抢劫,致人重伤。这个案例说明(  ) ①沉迷网络妨碍学业进步  ②沉迷网络损害身心健康  ③沉迷网络具有社会危害性   ④影响人际交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图告诉我们( ) A.醉驾行为受法律惩罚 B.任何人不得妨碍驾驶 C.醉驾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权 D.道路不平坦,司机被颠晕 4.某班同学在学习了“违法犯罪”的相关知识后,分小组进行了课堂讨论,同学们的下列发言,正确的是( ) A.违法不一定犯罪,犯罪一定是违法 B.如果违法情节轻微,可以不承担法律责任 C.未成年人一旦沾染不良行为,必定会走向违法犯罪 D.一般违法和犯罪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应受刑罚处罚 5.小陈捡到一块手表,见无人认领便将手表据为己有。小陈的行为( ) A.侵犯他人权益,违反法律规定 B.虽不道德,但不违法 C.合情合理,无可厚非 D.无损他人权益,合乎法律规定 6.为贪图方便,有人将共享单车私自上锁,其行为( ) ①是不文明行为 ②是不道德行为,但不违法 ③属于违法行为 ④应受刑罚处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下列对下图《入刑》中的高空抛物案件认识正确的有( ) ①所有的高空抛物都是严重违法行为 ②高空抛物致人轻伤仅是不道德行为 ③每个公民都要自觉地遵守社会规则,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④高空抛物不仅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致人死伤可能涉嫌犯罪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王某在防疫部门排查时,刻意隐瞒从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地区回来的事实,造成不良影响,被公安机关依法行政拘留。由此可见( ) ①不讲诚信要受行政处罚 ②违反法律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 ③个人隐私不再受法律保护 ④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9.火锅店吃饭,王某应点餐时嫌服务员动作缓慢。便与服务员发生冲突,在扇服务员两个耳光后被公安机关予以15日拘留200元罚款的处罚。王某的行为( ) 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 ②违反刑法 ③应受到刑罚处罚 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 10.生活中,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下列不属于行政违法行为的是( ) A.驾驶机动车闯红灯 B.殴打他人 C.谎报险情 D.-出卷网-未经作者同意发表其作品 二、情境探究题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小莆同学在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搜集了以下两张图片。 (1)概括图一和图二共同反映的主题。 (2)从道德和法律角度,评价图一中卖方的行为。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1年1月11日下午;微信朋友圈及个别微信群中有一条关于以九台区疾病控制中心名义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的通知被多次转发;该条信息称:2021年1月7日;九台区出现一名无症状感染者.长春市公安局九台区分局网安大队确认此信息为虚假信息;依法对发布此虚假疲情信息的网民聂某给予行政拘留7日并处罚款300元的处罚。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聂某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违法行为 (2)聂某因诋毁他人被行政拘留;这说明法律区别于道德等行为规范的最主要特征是什么 (3)网络无限;自由有界。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解析】据教材知识,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故C说法符合题意;不说谎,不违反纪律,不自私,不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故ABD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2.C【解析】分析题干联系教材内容可知,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身心健康,耗费人们的时间,疏离现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