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40786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共23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1866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历史,23张,必修,选择性,2019,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第十一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是指在今天我国国土领域内,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立的政权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 中国古代的国家关系是指历代王朝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如朝鲜、日本、东亚、南亚、中亚、西亚、欧洲、非洲国家等。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阶段: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中央: 地方: ①北面: 逐匈奴,修长城; ②南面: 抚夷越,设郡管辖(海南郡、桂林郡、象郡)。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地方: ①北面: 汉初,和亲; 汉武帝三击匈奴(卫青、霍去病); 东汉,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內迁,汉化;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战败西迁 ②西面: 西汉,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BC60年,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东北: 设乌桓校尉 ④南面: 灭南越,设置郡县。 ⑤管理方法: 屯戍政策(移民屯田,设置田官) 《汉书·食货志》载:文帝时,匈奴数寇边,晃错上言:“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 依据史料,结合教材分析屯田的影响。 抵御匈奴的入侵。 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有利于边疆的开发。 推动了民族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国:220-280年 西晋:266-316年 东晋:317-420年 南朝:420-589年 北朝:439-581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央: (1)礼部 (2)鸿胪寺 ①礼部司 ②主客司 负责朝聘及册封民族首领的礼仪 负责各族朝见礼仪 负责宾客接待礼仪 (一)隋唐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地方: 隋朝: ①北方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 ②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三抵流求 (一)隋唐的民族关系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地方: 唐朝: 西北: ②灭西突厥,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吐蕃和亲、会盟 南方: 加封南诏,南诏子弟入唐学习。 管理机构: ①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西南: 东北: ①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设安东都护府 北方: ①灭东突厥,设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 ②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3-34页 (一)隋唐的民族关系 战而后和羁縻府州 安南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 两位公主入藏 六大都护府位置图 单于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 北庭都护府 南诏王臣服 唐的民族关系 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局部割据争战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特点: 表现: 北宋: 与辽战和(争夺燕云十六州;澶渊之盟、岁币) 与西夏战和(岁赐) 与金战争(1127年靖康之变) 南宋: 与金战和(岳飞“岳家军”郾城大捷;绍兴和议、岁贡) 与蒙古: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1279年击败南宋余部,统一。 (二)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链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50-52页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结束各政权的并存对峙,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 “行汉法”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 在东北、云南设行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民族政策: 四等人制 管理办法: 第一等 蒙古人 蒙古族 第二等 色目人 蒙古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包括西夏、畏兀儿、回回等 第三等 汉人 北方汉族,包括已经入居中原的契丹、女真人 第四等 南人 原南宋统治区的居民(处于不平等地位) 目的: (一)元朝的民族关系 背景: 边疆管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