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舞台中的角色》教案设计 【课程目标】 比较自己与他人、团体或媒体对某一个问题意见的差异,尝试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解释。 【教学要求】 1.知道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会角色,理解每个人的社会角色,努力扮演好自己的学生角色。 2.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初步形成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不同场合的社会角色,明确自己对所扮演角色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学习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2.难点: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法选择:读读、议议、练练 3.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与我们最贴近的社会舞台是哪几个?”(生答)其实,生活当中除了家庭、学校、社区之外,还有很多舞台,每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导入新课。 二、新课 (一)爸爸的角色 1.学生阅读“爸爸的角色”,教师展示投影。 2.思考:(1)爸爸的角色分别在哪些场景出现? (2)哪几个角色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有的)? (3)哪几个角色是社会规定的? (4)能否列举2~3个在其他场景的角色? 3.学生回答。 (二)李超的角色 1.如果是李超,请你模仿“爸爸的角色”,完成自己的不同角色。 2.和爸爸一样,李超哪些角色是先天就有的?哪些角色是社会安排的? 3.学生回答。 4.讨论:A.如果李超将来想当科学家,你觉得他现在应该重视什么? B.如果李超将来想当教师,你觉得他现在应该怎样扮演好学生的角色? C.歌星、律师,又如何? 5.归结:不管以后充当什么角色,现在都应该从学生角色做起,学好知识,培养能力突出专长。 6.过渡: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安心地学习,意大利的学生安利柯就是一例。 (三)爸爸的信 1.请一位同学模仿安利柯爸爸的口气,朗读“爸爸的信” 2.请同学们帮助安利柯分析一下不太愿意上学的原因?为什么会对上学感到厌倦? 3.假如你是安利柯,看了爸爸的信之后,会怎么办? 4.学生分组讨论第2、第3两项内容。 5.小组代表发言。 过渡:意大利的学生安利柯会对上学感到厌倦,其实我们也会。然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各地情况不尽相同,让我们去看看山区、高原、草原地区的一些学校。 (四)各种各样的学校 1.观察“各种各样的学校”。 2.思考:(1)这些地区的学校环境、学习条件有何共同之处? (2)想象一下学生每天上学需要付出多少努力?他们为什么要上学? (3)尽管我们也是山区,但条件要优越得多,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4)议一议(2~3位学生) 过渡:每个人都在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当我们所期望的角色与实际情况发生矛盾时或自己所期望的角色与父母要求不一致时,我们如何面对困惑? (五)愿望与父母期望发生矛盾 1.对照下面三幅图片内容,在P27思考题中任选一题作为话题先思考,后进行一分钟演讲。 2.思考:徐霞客的成长经历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 3.议一议:假如你参加了18岁成人仪式,有何感慨?(2~3位学生) 三、小结 当父母的期望与我们的愿望不一致时,你是说服父母、坚持己见,还是服从父母的意志?当你的愿望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差距时,你是努力缩短差距,还是自暴自弃?作为七年级的学生,我们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树立可行的目标,并与家长积极沟通,争取父母的支持与帮助,把握现在,努力学习。21世纪教育网 四、作业 1.小虎同学早晨7点至8点乘车去学校,8点至12点在学校上课,中午12点至13点在学校小餐厅就餐,下午14点至17点在学校上课,17点至17点30分乘车去新华书店,17点30分至18点在新华书店购书,18点至18点30分乘车回家,19点至20点收看电视节目。请绘出小虎同学在这一天内的角色坐标图。 2.强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