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420051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4. 月迹(教案)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19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月迹,教案
  • cover
月迹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读通读顺课文,理清写作顺序,了解孩子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二)学习方法目标: 1.在赏读品味文章中把握孩童寻月过程中的心理; 2.采用自学、质疑,讨论、释疑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情感价值目标: 1.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2.通过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观看录像。 2.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咏月的诗文。 3.小结:在成人的眼中月亮代表着团圆和美好,在孩子的眼中月亮又代表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随着贾平凹先生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欣赏月下的美景吧!(板书课题:月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 2.大屏幕出示词语,集体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 款款 倏忽 袅袅 嫦娥 嫉妒 面面相觑 3.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在文中找一找,划一划,小组交流、汇报。(课件展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要求)思考:孩子们先后在哪些地方寻到了月亮?他们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2.分小组交流、讨论。明确寻月过程(寻月所见和孩童心理的发展变化过程)。 3.集体交流,明确孩子们由失望到满足的心理变化。 四、作业 1.练习读课文。 2.通过查字典、查阅资料,理解难句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月迹》请大家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1.听录音朗读。 2.学生自由有感情地模仿读。 3.默读,画出喜欢的语句,做好圈点勾画,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交流优美的语句,说自己的感受,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体会情感。 如:(优美的句子)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玉玉的、银银的、粗粗的…饱含韵味的叠词写出了月光的美和作者对月亮的爱。 (精彩的句子)“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对话十分精彩,既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天性,又反应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哲理的句子)正像奶奶所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这句话富有哲理,说明人人都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权力,人人也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5、质疑、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课文为什么以“月迹”为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孩子们寻找月亮的踪迹的趣事;也可以理解为月亮在孩子们心中留下的痕迹;还可以理解为“童年寻月”这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只要说的合理就行。 三、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散文《月迹》是作家贾平凹记叙的童年时代一个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既欣赏到美丽的月色,又表达了纯真的愿望———美好的事物人人都享有,同时也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完成板书:思念家乡 热爱生活) 四、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文章、诗歌、词、故事,办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