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421446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课件(19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9次 大小:172846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中外,历史,纲要,12课,宋夏,金元
  • cover
(课件网)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要求:认识辽宋夏金元在文化方面的新变化。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人性的张扬 ———文学和艺术 知性的力量 ———科技的发展 文化的交融 ———民族文字的创新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首诗都歌咏庐山,仔细品味其中的不同。 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潇洒豪迈 遣词造句都比较平实,在平平淡淡中显示出对于深邃哲理的追求 唐诗注重的是风神情韵,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宋诗注重的是筋骨思理,诗人很少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 为何有这种变化? 传统儒学面临的困境 魏晋南北朝 焚书坑儒 儒学独尊 佛道盛行 三教并行 隋唐五代 两汉 秦朝 战国 春秋 孔子 创立 孟子 荀子 发展 儒家不是宗教,怪力乱神,儒学是避而远之的。 儒家不讲来世,不能满足人们对于精神彼岸的追求。 传统儒学有一个最薄弱与最柔软的地方特别容易受到挑战:他们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葛兆光《中国思想史》 困境一:社会动荡,冲击儒家构建的统治秩序。 困境二:佛道盛行,冲击儒家地位。 困境三:传统儒学日益僵化,缺乏创新与活力。 曹魏可以篡汉而司马氏 又可以取曹魏而代之 唐一代几乎没有嫡长子 继承皇位的,甚至出现 武则天这样一位女皇帝 君权神授意识遭到削弱 平民阶层的兴起 传统社会秩序遭到破坏 儒家信仰的崩塌 世界的本原是空 终极目标是成佛 世界的本原是道 终极目标是成仙 精神栖息地 “敬鬼神而远之” 成人、成君子 于乱世无补 现世的苦难 换来世幸福 魏晋以来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生存艰难。 困苦的民众需要精神的寄托 ,心灵慰藉。 以阐释经书字句为主的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 出家修道,避世深山,羽化成仙 远离凡尘 禁欲苦行 摆脱轮回 最终成佛 佛道盛行 佛道传播 儒学困境 三教并行 融合佛道 机遇 挑战 理学产生 1.含义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道、佛 儒(根本) 一、理性的光芒 ——— 儒学的复兴 时代赋予的机遇 孔子核心思想“仁”“礼”,但为什么人一定要有仁义道德? 孟子发现了这个问题,提出了“人 性本善” 。但是人性为什么是善的? 这个问题到谁那里解决了? ———程朱理学。 程颢 程颐 目的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朱子语类》 朱熹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什么? 世界观:“理”是世界的本源。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四书章句集注》 什么是“理”或者“天理”? 社会观:“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法则,反映到社会上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 在程朱看来,“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守的普遍原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首先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 2.内容 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整个自然界都具有的本质属性(羔羊跪乳,乌鸦反哺),人自然也是有仁义道德的了。 “理”的本质 “理”的表现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如何获取“理” ? 方法论:“格物致知” 当天理和人的欲望产生矛盾时该如何选择?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