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45744

语文九年级上鲁教版23《墨池记》课件1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15867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语文,九年级,教版,墨池记,课件
  • cover
(课件网)     浙江嵊州王羲之墓 作者曾巩简介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曾巩的文章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南宋朱熹“爱其词严而理正,居尝诵习”。明代唐宋派散文家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清代的桐城派方苞、刘大槐、姚鼐和钱鲁斯等人都把他的文章奉为圭臬。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是中国最伟大的书法艺术家,被后人誉为行书天下第一,他的书法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风流潇洒。前人评他的笔势说“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世人称他为“书圣” 。 解释词语: 故迹 徜徉 肆恣 遗风余思 注音: 洼然 徜徉 楹 恣 揭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2、识记重点字词,并能通顺地翻译全文。 3、从本文的观点出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听读课文 在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朗读的节奏和作者的感情。 要求: 记是古文中一种不定体。叙事、写景、状物的成分居多,而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想一想全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整体感知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 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 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长方形水池,称为王羲之墨池。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临川记》里所记述的。 临川郡城的东面,有块突起的高地,下临溪水,名叫新城。 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 当王羲之坚决不肯勉强自己去做官的时候,他曾经游遍东方的名胜,泛舟东海之上,以愉快心情于山光水色之中。难道当他逍遥遨游尽情游览的时候,又曾经在此地休息过吗? 王羲之曾经仰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在临近水池处练习写字,在水池中洗砚洗笔,把一池水都染黑了,这就是他的故迹。难道真的是这回事吗? 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 但后世没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莫非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吧? 王羲之的书法到了晚年才渐入佳境,看来他所以能有这么深的造诣,是他自己勤学苦练取得的,而不是天才所致 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看来学习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呢!何况要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的成就呢? 第一段:介绍临川墨池的情况,并由墨池遗迹发出王羲之书法之善在于苦练,而深造道德,学更不可少的议论。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 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 教授王君深怕关于墨池的事迹被湮没无闻,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这六个大字悬挂在门前的楹柱之间来标明它,又对我说:“希望有篇叙记文章。” 墨池旁边现在是抚州州学的校舍。 。 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 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 或者是想推广王羲之临池苦学的事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