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2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4.11.1 面对经济全球化 4.11.2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课标要求 辨识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描述当代国际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坚持正确义利观,阐释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引用实例,说明中国如何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考情分析 从内容上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发展更好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等。 从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非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 备考策略 以“经济全球化”为议题,探究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的必要性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 学科素养 增强对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认同,辩证看待经济全球化。运用联系观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发展对外贸易要熟知世贸规则等,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第一框 经济全球化 考点 面对经济全球化 体系构建 2017/2卷/14 2018/1卷/15 经济全球化 含义 主要表现 主要载体 影响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注意: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经济融合。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已经是一个既成事实,而经济一体化只是局部区域、局部领域内的状态和进程。 核心知识 (2)主要表现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 三者关系:生产全球化是基础,决定着贸易全球化与资本全球化发展;反过来,贸易全球化与资本全球化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全球化程度的提高。 ①生产全球化: 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与协作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相互联系、相互协作,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链条上的一个环节。 ②贸易全球化: 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增强。 比较优势:又叫相对优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相比之下劣势较小的产品生产上具有的优势。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从绝对优势看甲国都处于劣势,但从劳动生产率看,乙国生产肉的劳动生产率是甲国的2倍,而生产粮食的劳动生产率是甲国的1.25倍,可见甲国在生产粮食方面劣势更小,乙国生产肉优势更大。故甲国向乙国出口粮食,乙国向甲国出口肉。 分析: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①比较优势是国与国之间由于人口、资源等禀赋的差异形成的竞争优势。二优取其重、二劣取其轻。 ②过去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主要优势在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较低,但目前这种优势已不再明显。 ③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产品具有价格优势;相对于发展中国家,我国产品具有技术优势。准确把握我国比较优势,明确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 拓展: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另一个国家(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包括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 国际收支平衡:当一国国际收入等于国际支出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主要取决于该国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入流出状况。既包括进出口贸易平衡,又包括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平衡。 贸易差额(Balance of Trade):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