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501713

3.不懂就要问 表格式教案+同步练习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368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不懂,就要,格式,教案,同步,练习
  • cover
课题 3不懂就要问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单位 导学案 一、读课文,做一做。 1.我已经读了( )遍课文,我能把课文读得(选一选):正确 流利 有感情2.课文共( )个自然段,我能给自然段标上序号。二、读一读,认一认。背诵 照例 练习 吓呆 戒尺 挨打 清楚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敢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为了 ,不怕 ,大胆地向先生 的事情,赞扬了孙中山认真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目标 1.会认“诵、例”等13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13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2.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建 议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图片,简介孙中山。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2.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不懂就要问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指名读课文,读的同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倾听。2.课文读得不错,现在老师来检查同学们的字词掌握情况。3.出示词语背诵 照例 练习 吓呆 戒尺 挨打 清楚厉声问道 糊里糊涂 圈了一段自由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同为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去熟字认读识记生字,小组成员合作,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指名交流“戒、楚”两字的方法,教师归纳小结。查字典,学习多音字“挨”4.大家课文预习得不错,相信学习课文来就更加出色了。三、研读课文,情感领悟1.浏览课文,思考: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2.指名回答。3.孙中山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找答案,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小组交流。(1)因为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孙中山一点儿也不懂。所以他向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2)因为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他认为糊里糊涂地死记硬背而不懂得意思是没有用的。所以,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4.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到第二自然段,思考:孙中山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3)孙中山平时在私塾是怎么读书的?那时候先生怎样上课呢?理解词语“私塾”、“至于”。(4)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5.在这样的情形下,孙中山这一问,又会引起什么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1)默读第3~7自然段,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2)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