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0501835

4.古诗三首 表格式教案+同步练习

日期:2025-11-1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737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古诗,三首,格式,教案,同步,练习
  • cover
课题 4.古诗三首 课时 3课时 备课人 单位 导学案 一、熟读成诵。 1.我已经读了( )遍课文,并能读出节奏。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背诵。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1.《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副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 、 、 ,构成了一副和谐统一的画面。2.《赠刘景文》是苏轼送给好友 的一首勉励诗。3.《夜书所见》的作者通过对秋风落叶、小孩捉蟋蟀、篱笆下的灯火等的描写,抒发自己在秋夜 的情感。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寒、径、斜、霜”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在诗境中感受深秋山色的美丽,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写本课的四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 学 过 程 修 改 建 议 一、情境导入1.师:同学们积累过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古代诗人杜牧也非常喜欢秋天的美景,便写下了这首古诗———《山行》。(板书:《山行》)2.齐读课题,读准“行”字。(1)师板书,生书空。(2)齐读课题。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生:(在山上行走;走在山路上等)【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感悟秋天的魅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1.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一下这首诗,注意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3.再读古诗,初步感悟诗境。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诗人被这美丽的山景深深打动,那我们就再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秋天的美。三、品读诗句,感悟诗境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1)(出示图片)师:是呀,秋天的景色多美呀!看在这幅图片中,你知道诗人在那儿看到了哪些景色?生:山、小路、白云、人家。师:是呀。相机板书:(山 石径 白云 人家)师:这样的景色美吗?师:这么美的景色,那我们就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反复读诗句。(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赛读;齐读。)(2)理解“寒山”。①师:在第一句里有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呢?师:为什么是寒山呢?请看张图片,春天的山和秋天的山。 (出示图片)②了解“寒山”就是指深秋时候的山。(3)(出示图片)认识生字“径”、“斜”。师:在这句诗里面,有两个生字朋友,他们很想和我们交朋友呢!(自由读、指名读、齐读)(4)(出示图片)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成为了字宝宝的好朋友了,我们再一起来看看这幅图片,“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谁能用诗句来说一说呢?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1)学生反复读诗句。师:确实很美,诗人杜牧也留恋这傍晚时分的美景,而停下车来欣赏。(出示图片)谁来读一读?①自由读。②指名读。③齐读。(2)(出示图片)师:大家读得真好,你们觉得这枫叶的颜色怎么样呢?师:对呀,因为了有这些红红的枫叶,让我们觉得这里的景色更美了。(3)理解“坐”、“于”。①齐读。②填空。诗人停下车是( 因为)喜爱傍晚枫林的景色,经过霜打的枫树叶(比)早春二月花还红。③了解“坐”是“因为”;“于”是“比”。(4)认读“斜”、“霜”,并书写。①讨论交流识记方法。②师范写,生书空。③生书写,师巡视。④评议书写情况。【落实“随文识字”的做法,使识字与阅读相结合。改变“满堂说”的课堂,让学生不仅掌握生字的写法,还养成书写的好习惯。】四、读中悟情,多元吟诵,古诗新唱。1.读中悟情。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已经理解了诗意,但是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找一找读古诗的方法吧!师范读。学生自由体会读。指名读。齐读。2.欣赏“古诗新唱”。师:古诗不仅仅是吟诵,还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