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02083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 17.古诗三首 课件+教案(共65张PPT)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88次 大小:717250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编版,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件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第17课 古诗三首 内容分析 《望天门山》这首诗是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这首诗融情于景,诗中有画。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亦、抹、宜”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古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 图片、视频、音频 教学活动 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认识“亦、抹、宜”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的视频),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被叫作“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生:天门山雄伟壮观。 生:我通过课前预习,还知道天门山是“夹江对峙”的东梁山、西梁山的合称。东梁山在今芜湖市,西梁山在今马鞍山市。天门二山中以东梁山最为陡峭,突兀江中,令一泻千里的长江折转北去,形成“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奇特景象。 2.揭示课题:同学们通过预习掌握的知识真多!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设计意图:教师播放天门山视频,给学生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人简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谁来把课前预习的资料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课件: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绝句。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2.按要求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确定读音,读通诗句。 3.全班齐读,分小组读,男女生对读。 4.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5.指导生字的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断 孤 帆 楚 至(课件:我会写) (2)仔细观察这些生字的结构,你发现了什么? 左右结构:断 孤 帆 上下结构:楚 至 (3)易错字指导:(课件:书写指导) “楚”下面部分不是“定”; “孤”右边部分是“瓜”,不是“爪”。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6.朗读古诗。 (1)自读:请读3遍,前两遍读准字音,第3遍读出节奏。 (2)个读:指名读。注意听他是怎样读出停顿的。 (3)有节奏地读:同学们,写景诗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些,读出自己的感觉和味道。 设计意图:在自主认读、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生字的组成及书写的注意事项。培养学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