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19531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课件

日期:2024-06-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9次 大小:6204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6课,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课件
  • cover
(课件网)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第16课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了解关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产生及其在中国的实行。 重点难点 1.通过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把握其演变的趋势,探究其演变的原因。 2.我国近代关税丧失的过程以及中国人民争取关税自主权的过程及影响。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以及征收的影响。 赋税制度的定义和概念 赋税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的根本,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 税又分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租),以及其它杂税.役主要是以丁男为主的徭役和兵役等 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奴隶社会:税制改革 “初税亩” 管仲“相地而衰征” 1.齐国: 2.鲁国: 土地制度变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基础: 按土地多少和好坏进行征税 (二)、秦汉时期 1、田赋 秦朝:“取泰办之赋” 汉朝:“十五税一”,“三十税一” 2、人头税(口赋、算缗) 秦朝:“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与古” 汉朝:口赋:7-15岁每人每年20钱 算赋:15岁以上每人每年120钱 财产税:车船税、算缗钱、“税民资”、饲养六畜交税 3、徭役:更卒:本县,一个月 正卒:郡国和京城,两年 戍卒:边塞屯戍,一年 (三)、隋:沿用北魏的租调制,并规定50岁以上可以缴纳一定绢代替劳役,叫“庸”,后发展、完善为租庸调制。 1.原因: (1)吸取隋亡教训; (2)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 2.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封建统治 3.基础:均田制 4.内容: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叫做“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四)唐朝前期:租庸调制 原因: 1、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无法推行,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目的:为解决财政困难。 时间: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五)、唐中后期:两税法 内容: a、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按田亩征收地税,资产征收户税; 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点: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 趋势: 1、人丁→ 2、不定时→ 资产 定时 地位: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 大变革和进步 影响 1、利: a、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b、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固定时间征收, 使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2、弊: a、土地兼并严重; b、大地主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 1、背景: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扰民严重 2、含义: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雇人服役。 3、实质:纳钱代役。 4、特点:可以雇佣代役,开始征收货币 5、作用: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生产时间;增加国家田赋收入。 募役法 (六)宋:王安石变法 (七)元:沿袭唐朝的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1、北方:“丁税”“地税” 2、南方:“夏税”“秋粮” 3、科差 (八)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1581年) 背景: 1、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国家财政困难; 2、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内容: 1、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按人丁、田亩多少收税; 2、役入田亩;纳银代役政府统一雇人服役 特点: 1. 赋役合并,摊力役于田亩; 2.一律按田亩征银; 2、评价: 利:(1)相对减轻农民负担; (2)赋役折银,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3)赋役合并,是我国赋役制度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