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69979

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40张PPT)

日期:2024-05-0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9126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课件,40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孟子》三章 1.了解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解读懂文章,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诵读,训练学生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观点。 3.积累课文的名言警句,体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治国理念、“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气节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从而培养个人的道德修养。 学习目标 孟子:名轲,字子舆。(“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与孔子合称 “孔孟”。 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他四处游说,但不被重用,后来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 认识孟子: 《孟子》简介 《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 该书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孟子》与《论语》、《中庸》、《大学》合称为“四书”。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让我们一起了解孟子的治国理想. 1、自读: (1)读准字音  (2)读准停顿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guǎ yù sù pàn fú guǎ 再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 三里 之城,七里 之郭,环而攻之 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 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 不如地利也。城 非不高也,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委 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 兵革之利。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 之至,天下 顺之。以天下 之所顺,攻亲戚 之所畔,故 君子 有不战,战 必胜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 1、结合书下注释,尽量逐字翻译 2、如遇困难做出标记,留待稍后解决 (时间:6分钟) 自主疏通文意。 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得 道多助,失道 寡 助 施行 仁政 少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比不上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内城 外城 围 表修饰 …的原因 这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代城池 表转折却 句首发语词,不译 这样,却 表判断 (比如一座)只有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