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57114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A部语文《兵车行》教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0次 大小:185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江苏省,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
  • cover
安宜高级中学高二A语文教学设计 总课题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课 时 2 课题 兵车行 主备人 潘婕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 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日期 教学班级 教 学 过 程 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简介背景(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总结:(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二)资料链接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就是《兵车行》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兵车行》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三、课文诵读:1.听录音。(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朗诵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2.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带着问题自由朗诵课文。3.齐读课文。四、文意理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那么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什么内容?又由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场面描写。(齐读)送别场面:(问:首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场面呢?———凄惨)(“爷娘妻子走相送”跑着去为“行人”送别,“尘埃不见咸阳桥”人马混乱,“牵衣”“顿足” “拦道”“哭”,表现出真切地表达了人们的眷念、悲怆、愤恨、绝望之情。这一送别场面是极为凄惨的。)总结:在咸阳桥畔,军队即将出发,爷娘妻子儿女,不顾一切地奔跑着去为自己的亲人送行,人马混乱,人们拉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咸阳桥上,放声痛苦,悲痛欲绝。齐读场面描写。2、如此凄惨的场面,给我们读者带来了疑惑,也给“道旁过者”带来了疑惑(“道旁过者问行人”),怎么解开这个疑惑呢?(“行人但云点行频”———诗人巧妙地以“行人”答问的方式,以展示内容的真实性,也体现杜甫诗歌“诗史”的特征。)这里“行人”只说是“点行频”,“点行频”表现在哪里?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长期服役的痛苦。(长期服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15岁刚成年的孩子就被征入伍,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点行频”又造成了哪些后果?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农业生产的被破坏(田地荒芜)。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苛捐杂税的威逼(这也是因为田地荒芜,没有收成,“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社会反常的心理(心理反常)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心态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