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23860

山西省长治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173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山西省,历史,答案,Word,试卷,考试
  • cover
长治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大汶口文化的早期墓葬中并无葬具,而中、晚期墓葬发生了变化。大墓不但规模大,且常有木椁葬具,随葬品丰富精美,如有洁净的白陶、乌黑而略带光泽的黑陶和优雅的彩陶,还有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等。小墓墓坑窄小,有的仅随葬1件陶鼎。由此说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①创建了国家的雏形 ②出现贫富分化 ③生产力水平提高 ④产生了私有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 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 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 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 3.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一直沿用西周的法律。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这是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13年,晋国将范宣子所制刑书“铸之于鼎”,正式公布晋国的成文法。之后各诸侯国纷纷颁布本国法律。这一现象反映出 A.各诸侯国间争霸战争频繁 B.各诸侯国中央集权的加强 C.周天子的权威得到了巩固 D.西周的礼法制度遭到破坏 4.汉高祖时“非功不侯,非侯不相”。武帝时,公孙弘出身布衣,年四十“乃学《春秋》杂说”,后武帝复征贤良文学,地方推荐,弘固辞不得乃应征,对策甚合武帝意,被置第一,从此一帆风顺,为相六年,年八十终于相位。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贤良是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②布衣为相客观上加强了君主专制③公孙弘为相表明“中朝”形成 ④治《春秋》者拜相体现儒学地位提升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汉初的政治统治呈现出“东西异制”的特点,西部为中央直辖郡县,“奉汉法以治”;东部为诸侯国,“从俗而治”。这一差异表明 A.汉代东西部的经济水平差异巨大 B.战国时期西部改革更彻底 C.文化习俗差异是东西异制的根源 D.汉初全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6.西汉成帝时,其母王政君的兄弟王凤、王商、王立、王根等四人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王氏封侯者前后达九人,甚至出现了“政事大小皆自凤出,天子曾不壹举手”的局面。这种现象的出现 A.说明官吏选拔制度不完善 B.暴露了汉初分封诸侯的弊端 C.本质上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D.反映了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7.阅读下列“《通鉴》集注”有关北魏太延四年(438年)的资料 ① 北魏太武帝“下诏,沙门(出家的佛教徒)年五十以下者还俗。” ② “这些人身体强壮,还俗于民,可以为国作战。” ③ “九月,魏主伐柔然,相持不下。柔然担心魏大军将至,突围而去。” 下列对以上三则资料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②注释①,③说明背景 B.①注释③,②说明动机 C.②注释③,①说明结果 D.③注释①,②解释起因 8.北魏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 A.汉化不利于北魏发展 B.改革要与自身的实际相适应 C.孝文帝改革未带来社会进步 D.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 9.在唐朝时,有着对弹劾的限制程序“关白”和“进状”,唐肃宗曾一度废除这些程序,御史一旦发现官员违法失职,可直接实施弹劾,无须“关白”和“进状”。唐肃宗此举 A.易导致监察权力的滥用 B.助推了监察与行政分立 C.扭转了监察权弱的局面 D.提升了官员的从政能力 10.唐代的科举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