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37711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精品课件(共36页PPT,内嵌视频)+跟踪训练+答案解析

日期:2024-06-2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63次 大小:712150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答案,训练,跟踪,视频,内嵌,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跟踪训练 10月14日5时6分在重庆沙坪坝区发生了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①层地震波传播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传播速度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上图中x处为( ) A.莫霍界面 B.古登堡界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的交界 D.内核与外核的交界 3.这次地震震源位于( ) A.地壳 B.下地幔 C.上地幔底部 D.软流层 【答案】1.B 2.B 3.A 【解析】1.图中可知,横坐标是深度,纵坐标是地震波的传播速度。①的深度为2900千米,包括地壳和地幔两部分,A错误;从图中可知地震波的波速在①处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快,B正确;由图可知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C错误;乙波在①层的传播速度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快,而①层中包括地幔部分,因此乙波可以通过地幔,D错误。故选B。 2.图中的X处深度约2900千米,在这里纵波(甲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乙波)完全消失,应为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 3.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约为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此次地震发生在陆地上,震源深度10千米,震源应位于地壳。故选A。 【点睛】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由外至外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示意图,A-B之间为地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图中( ) A.①为岩石圈 B.③为地壳 C.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 D.软流层为液态物质组成 5.图中①②③之间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4.C 5.D 【解析】4.根据所学知识读图可知,A是莫霍界面,B是古登堡界面。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A错误。③位于软流层以上,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是岩石圈,B错误,C正确。软流层为熔融状态,D错误。故选C。 5.结合上题,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岩石圈。①和②没有交集,②和③有交集,且③包括①,D正确,A、B、C错,故选D。 【点睛】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其中内部圈层包括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另外,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 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左右,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及地震波传播速度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人口分布密度差异 C.建筑物的抗震系数差异 D.经济发达程度差异 7.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位于莫霍面以上 C.横波不能通过 D.不包括软流层 【答案】6.A 7.D 【解析】6.从图中看,横波传播速度慢,纵波传播速度快,而横波与纵波由于速度差引起的传播时间的间隔正好相差 12秒,地震发生时,房屋先会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