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杠杆。 教科书选用撬棍撬木箱这个情景开始这节课的研究,是因为这是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通过对教科书中这张示意图的研究,学生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能有较直观、清晰的认识。 像撬棍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这是“杠杆”的描述性概念,是适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的。工作的杠杆都有三个重要位置: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下面是将杠杆这一概念进行推广应用。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是学生们熟悉的事物,引导学生分析它们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 不同的杠杆类工具,三个点的位置也常常不同。找一找身边的常用工具,观察分析羊角锤、钳子、剪刀、天平、锥子、擀面棍等是不是杠杆工具(只有锥子和擀面棍不是杠杆工具,其他4个均是杠杆类工具),说一说理由(不一定非要学生标出这些杠杆工具的三个点),是为了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识别能力。 第二部分:研究杠杆的秘密。 学生对杠杆类工具的作用进行思考,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用撬棍撬起重物一定能省力吗?怎样做才能省力,怎样做就不能省力? 教科书向学生介绍研究杠杆的好工具———杠杆尺,可以把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学生可先在两端相同的位置挂两个钩码试用一下杠杆,然后分组讨论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么样的情况不能省力。要学生充分讨论并思考在此过程中应收集哪些数据来说明问题。 在学生研究杠杆尺的活动中,要由学生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当杠杆尺静止不动时,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记录在书上或活动手册上。 取得一系列的数据后可以对记录进行分析。当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实验数据发现了杠杆工作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运用这个规律检验其他数据情况下的实验。 学情分析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杠杆的作用,通过对杠杆尺的研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难点:了解杠杆的简单原理,利用得到的实验数据解释生活中的杠杆问题。 评价任务 1.认识杠杆类工具,能找到杠杆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2.用杠杆尺做实验并完成记录表,通过分析数据认识杠杆工作的规律。 教学准备 给每组学生准备:杠杆尺、钩码1盒、记录单。 给全班学生准备:撬棍撬石头的图片、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机械和简单机械。 2.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支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一个学生上来也搬不动) 哎,总得想个办法呀!能不能用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来帮我们完成这件事呢?用什么工具呢?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