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53109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

日期:2024-05-29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3次 大小:137894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3课,明朝,建立,清军,入关,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1.背景:明朝的建立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同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表现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 ———朱元璋:《皇明祖训》 ①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 理由不充分。秦亡的原因是暴政,宰相在朝政中发挥着诸多积极作用,而皇帝一人独揽大权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根本目的:加强君主专制。 明朝中央官制图 ②明成祖设立内阁 据史料记载,洪武十七年(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内外诸司奏事札达1660件,共3391事,即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地位: 未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明成祖朱棣 2.表现 ★内阁 性质: 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能: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 上书 转发 票拟 批红 ③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3.结果 内阁权力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 票拟权 大权尽归内阁 权力扩大 明朝皇帝担心内阁变成事实上的宰相,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万历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朝,从宪宗到熹宗前后竟有一百六十余年没有召见大臣,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皇帝防范阁臣权重, 另一方面,部分皇帝怠于政事。 3.结果 明朝中后期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①司礼监获得批红权 ②宦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 ◎锦衣卫腰牌及木印 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本质仍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其他表现: ①废除行省,设三司,使地方的权力分散。 ②改革科举制: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③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 1、郑和下西洋 时间:1405———1433年 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政治意义>经济意义) 成果:访问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事件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比较 时间 次数 1404—1433年 7次 1492—1504年 4次 人数 27800 1500 船数 大船62艘(连小船共有200艘) 17艘 船只大小 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 长24.5米、宽6米 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洲 设备 航海图、罗盘针 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时间早 次数多 人数多 船只多 船只大 范围广 设备先进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1、规模大 2、时间长 3、技术先进 4、和平交往 弊端: 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耗费大,导致后期明朝财政负担较重,远洋活动停止,也是后期倭患兴起的原因之一 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队,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 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圣。 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郑和的出海确实是种奢侈的冒险,除了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