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67844

23《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第1课时)课件(共29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6次 大小:117907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案,素材,PPT,29张,课件,1课时
    (课件网)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 子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宰……”“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观点。 2.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3.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增强对国家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和主要观点。 2.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实行“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现存“内书”七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1.作者介绍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2.背景资料 ⑴孟子,名 ,字 , 时期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为 ,他主张以 统一天下。 ⑵《孟子》是 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宋朝朱熹把它和《 》《 》《 》合称为“四书”。 1.填空 轲 战国 儒 “仁政” “亚圣” 子舆 孟子及其弟子言行 大学 中庸 论语 夫( )环而攻之 米粟( ) 域( )民 寡( )助 亲戚畔( )之 2.给加点字注音 fú sù gu pàn yù 3.划分句子的节奏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⑵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⑷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⑵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⑷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天时 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 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 而不胜。 有利作战的天气时令 有利作战的地理条件 人心所向, 内部团结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内城 外城 包围 表承接 表转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