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0694634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讲义---202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新旧教材整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72348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2届,整合,教材,新旧,复习,一轮
  • cover
第10讲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课标要求】 1.2003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无明确规定。 【知识梳理】 【真题演练】 1.(2019年北京卷·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C 题干材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推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二是“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推知地方官员竭力维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透过地方官员的话语表象看到的本质就是———宋政府重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抑制商业发展,即坚守重农抑商的思想。故C项为正确答案。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官府对农业的重视和对商业的轻视,并没有呈现政府垄断茶礼的信息,故错误。B项,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的使用满足不了交换需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说明货币量使用率很高;不符合逻辑,人们看到种植经济作物获利多,于是纷纷大量种植所谓的农副产品,所以农副产品较少的说法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D项,主体不一致,题干材料的是地方官员农业商业的态度,而非商人社会地位;加之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商人社会地位上升与下降的信息。故D项错误。 2.(2018年江苏卷·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D 题干材料反映了商人在城里经商从非法到合法的变化。符合题干材料意思的就是D项。A项,不符合史实,重农抑商的政策是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没有那个王朝放弃改政策的现象;不符合史实,“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如果是重税,那么这种做法也属于抑商政策,而且对商业征收重税的现象基本上长期存在。故错误。B项,不符合逻辑,题干材料并没有呈现“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的逻辑信息;主体不一致,材料只是提及民间商人在城里经商从非法到合法的变化,与商业市镇崛起无关,故B项错误。C项,商人“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与政府不再监管市场商业活动没有必然关系;加之“不再”太绝对,故C项错误。 3.(2018年海南卷·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 【解析】D 本题考查的主干知识为“重农抑商”政策,考查学生理解并辨析历史信息、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准确掌握历史时序,将历史事物置于特定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的能力。由“商亦无害”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农本思想未被否定,故 A 项排除;由“学者不当自为之”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 B 项排除;由所给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传统义利观并未废弛,故 C 项排除。D 项“抑商观念削弱”正确。本题设置新情境,从另外的角度告诉学生新知识,即中国古代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在有些时期、有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